白鹿原上话古今(十五):神峪寺沟
白鹿南原南麓,有一条唐代得名的沐浴沟。北原西麓,也有一条唐代的名沟,即神峪寺沟。
神峪寺沟位于狄寨原西麓的坡地上,北距纺织城约1公里,沟口通往浐川,从纺织城通往白鹿原大学城的狄寨西路恰好从沟口经过。
神峪寺沟仅为沟的出口段,它向东延伸,一直通往原上,上端有一南一北两个分支。
南支起自薄太后陵和鲍旗寨之间,人称羊粪沟,西北而去。北支起自金星村,人称大桥沟,走向西南。两支会合,一路向西,经江村南,一直通往青菜沟。
青菜沟一段,沟壑幽深,两壁陡峭,不同颜色土质层层堆积,沟里石头,则千奇百怪。青菜沟一路向西,与神峪寺沟相通。常人从神峪寺沟进入,至青菜沟,心惴惴然,便不再深入。
沟之上游,如羊粪沟,沟坡上布满杂树,沟底有众多泉眼,筷子粗细,汨汨而出,汇成小溪流,一路西去,经青菜沟至神峪寺沟。
神峪寺沟汇集上游众多泉水,前端又有一大一小两股涌泉,小者名黄龙潭,大者名黑龙潭,分处沟底与崖畔。两潭一南一北,大致并列,相隔不远。两泉自石层中涌出,日夜不休。
水色甘冽,晶莹透明。数千年,旱灾频繁发生,未见潭水减少。古传黑龙潭有神仙出没,取水调丹,为百姓治病,故此谷有神谷之名。唐代,人们又称黑龙潭和黄龙潭为神峪甘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神谷中有涌泉,味甘洌,唐时以神策军禁守,日以骆驼运水大明宫,酝造御酒”。涌泉即指二潭,唐代宗后为宫廷用水。在上世纪70年代,在青菜沟附近,曾发现大量的唐砖、瓦当,证明此处曾驻过唐兵,毕沅所说不虚。
神峪寺沟之名,得自神峪寺。神峪寺名,自有一番来历。
因山水之胜,唐太宗妻兄长孙无忌在此选址建宅。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因为其妹长孙皇后追福,将宅改为尼寺,名曰资圣寺。咸亨四年,资圣寺又改僧寺。武则天长安三年七月,僧寺被焚。传说灰烬中有经数部,不损一字,众皆以之为奇,数日间布施金银万巨,遂营造如故,改称神峪寺。
据《唐两京城坊考》和《历代名画记》记载:资圣寺有书法家殷仲容(633~703)的题额,韩干、杨坦的四十二贤圣画,李真的菩萨、四面花鸟画,边鸾的药师佛画,以及吴道玄、松章、姚景先、杨廷光、李琳等画面多幅。
宋、金之后神峪寺多经风雨,明弘治七年(1495)修复。清乾隆六十年(1799)重修资圣寺(《咸宁县志》)。清同治年间,神峪寺因兵祸全毁。光绪二十九年(1904)由里人李永云、苟福受等重修资圣寺,新修正殿三楹,东廊房三楹,光绪三十二年(1908)改为学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937年,在古寺残址上创办资圣寺小学,旧日轮廓尚存。
上世纪中期,国家建设陕西延河水泥设备厂,资圣寺小学位于其内,从此一代名寺难觅踪影。
泉为名水,寺为名寺。居民因以渐至,在寺旁逐渐形成村落,名神峪寺沟村。历代战乱,人来人去,村名不改。
泉水流自村旁,自可饮用。水质甘洌,又无污染,专家检测,所含矿物质锶和偏硅酸均达国家矿泉水标准,口味纯正,且有保健之用。故沟内村民,自古打井甚少,日以泉水为用,少患疾,多长寿。至耋耄之年者比比皆见。
1969年,村于沟内上游筑坝,两年水库成,名曰向阳。同时修配水渠,从此有灌田之利,亩产大增。
1976年后,为防露天污染,村子两度铺埋引水管道,终将泉水引到村内各户,从此足不出门,便得水用。村民于黑龙潭旁建亭纪念,立碑以告后人。后因原上学校打机井于沟南,黄龙潭水于2000年6月枯竭,仅余现周围草丛。
2021年,神峪寺沟村及周边穆将王村、三殿村、湾子村一并拆迁。
神峪寺沟依然存在,水、寺、村,消失于历史深处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