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毛主席故居有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主席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诗篇,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无数人追寻梦想,奋勇向前。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与追思,今天上午我们一家三人从长沙出发,踏上了前往韶山的旅程,期待着参观毛主席故居、滴水洞以及铜像广场,去探寻伟人的成长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心灵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得到洗礼与升华。
清晨,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抵达了韶山,这座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神圣而宁静。我们的第一站是神秘的滴水洞。踏入这片土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仿佛瞬间与尘世的喧嚣隔绝,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四周群山环绕,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宛如绿色的海洋。空气格外清新,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每呼吸一口都感觉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滋养,仿佛能洗净心中的一切尘埃。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建筑逐渐映入眼帘,那便是滴水洞一号楼。这座建筑看似普通,却见证了伟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承载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是我们探寻历史的关键所在。走进楼内,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特殊的年代。毛主席在这里踱步思考,在这里接见宾客,在这里度过一个个日日夜夜。
每一间房、每一件陈列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简单的床铺、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虽然陈设朴素,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伟人的简朴与谦逊。墙上悬挂的照片,记录着他生活中的点滴片段,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智慧,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仿佛能透过照片看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踱步到办公室,桌上的书籍、文件似乎还带着伟人的温度,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他为国家和人民日夜操劳的岁月。看着这些,我深刻体会到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一种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离开滴水洞,我们向着主席的故居出发,沿途的风景如画,田野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绿油油的一片,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生机。
毛泽东故居坐落在韶山冲的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农家小院,白墙青瓦,质朴而庄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故居前的池塘里荷叶翠绿,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走进故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缓缓走过每一个房间,仔细端详着每一件陈列品。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从毛主席父母的卧室,到他少年时代的书房,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对伟人的成长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故居的堂屋里,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方桌,据说毛主席曾在这里与家人、乡亲们商议大事。看着这张桌子,我不禁思绪万千,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毛主席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国家大事、邻里家常的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质朴与团结,那是一种浓浓的乡情,一种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参观完故居,我们来到了铜像广场,广场上庄严肃穆,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纷纷前来瞻仰毛主席的铜像。广场中央,毛主席的铜像高高耸立,他身着中山装,手持文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仿佛在俯瞰着这片他曾经为之奋斗终身的土地,仿佛在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铜像周围摆满了鲜花和花篮,那一束束鲜艳的花朵,表达着人们对伟人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思念,仿佛是人民对他的爱,永远盛开,永不凋谢。
我们一家人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向毛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并深深地三鞠躬。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震撼。看着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老老少少,脸上都带着崇敬与肃穆,我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此次韶山之行,给我们一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处景点、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毛主席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的大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伟人的足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红色的血脉。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生。他从韶山冲走出,带着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经千难万险,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卓越智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们将带着这份敬仰和感动,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杨光善,甘肃武威市人,1990年3月入伍,上校军衔,长期在西北军营工作,精于军队战备、训练和管理,尤其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军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反映军队生活和一些研究性文章,退役后定居西安。
(2025年6月2日写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