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微论》的创作历程:一次思想的淬炼
作者:田金轩(湖北)
一、缘起:在困惑中寻找答案
创作这篇文章的冲动,源于我对当代精神困境的切身感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满足,却陷入了更深层的精神迷茫。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基因编辑的道德风险、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不断叩击着我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中,我重新发现了张载的横渠四句。这四句看似古朴的箴言,却像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当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准备:沉浸式的学术跋涉
动笔前的准备阶段持续了近半年。我系统研读了《正蒙》《经学理窟》等张载原著,并沿着两条脉络深入探索:一是纵向梳理从孔孟到程朱陆王的儒学发展线索,二是横向比较同时期周敦颐、二程等人的理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原典的精读与比较,常常为了一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反复对照多个注释版本。记得在理解"太虚即气"这一核心命题时,我同时参考了王夫之、戴震等七位思想家的注解,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框架。
三、突破:在书房里的顿悟时刻
真正的创作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深夜。当我第无数次研读《西铭》时,突然领悟到张载思想中"体用不二"的深层结构。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横渠四句不是四个孤立的口号,而是一个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完整体系。那一刻,整篇文章的结构在我脑海中清晰呈现:以"为天地立心"建立宇宙观基础,以"为生民立命"展开人性论思考,以"为往圣继绝学"构建文化传承路径,最后以"为万世开太平"落实社会实践。这种环环相扣的逻辑,正是中国哲学"理一分殊"思维方式的完美体现。
四、写作: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设桥梁
实际写作过程充满挑战。如何让古老的智慧与当代问题对话?我的方法是双线并进:一方面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确保对原典的解读准确;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将传统概念置于现代语境中重新诠释。在论述"为生民立命"时,我特意对比了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与张载"变化气质"说的当代价值;在讨论"为万世开太平"时,则联系了全球化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使文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实针对性。
五、打磨:追求思想的精确表达
完稿后的修改过程同样重要。我特别注重概念表述的精确性和逻辑推进的严密性。例如,在讨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时,初稿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为二元对立,经过反复推敲,最终调整为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语言风格上也经过多次调整,既保留必要的文言韵味以贴近原著精神,又确保现代读者能够理解。这种文字上的精益求精,背后是对思想准确表达的执着追求。
六、反思:创作带来的思想蜕变
回顾整个创作历程,这不仅是写一篇文章,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通过系统梳理张载哲学,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获得了解读当代问题的思想工具。横渠四句展现的宏大视野——从宇宙本体到人类命运,从文化传承到社会理想——打破了我过去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整体性的哲学视野,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这次创作经历让我确信:真正的思想创作,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深度对话。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古人智慧就会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横渠四句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终极关怀。而我的《横渠四句微论》,不过是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中的一个当代回声。
附:《横渠四句微论》
作者:田金轩
天地玄黄,鸿蒙初辟,道心幽渺,人文焕炳。自文明肇始,圣学显扬,光辉熠熠,泽被千秋。横渠四句,诚为儒门之心印,蕴含至理,烛照古今;关学一脉,堪称理学之津梁,承前启后,源远流长。今铺锦列绣,挥毫染翰,探幽发微,欲穷横渠四句之奥旨,究其义蕴之深微。
夫“为天地立心”者,岂止格物致知之浅尝。方其太极未形,理气浑沦,鸿蒙一气,乾坤未判。及乎阴阳既分,性道始著,万物化生,各正性命。张子以敏锐睿思,倡言太虚即气,破释老空无之妄说;以天地之性,树人为天地之心,立人极之纲常。其云:“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斯言也,道尽立心之真谛。非仅以认知天地为务,更欲参赞化育,与天地相参。观夫今之量子纠缠,微观世界隐奥初显;暗物质探测,宇宙玄机密蕴渐呈。此皆宇宙神秘之端倪,然终未逸出“立心”之范畴。盖天地之心,存乎自然之理,探赜索隐,方能领悟其微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至于“为生民立命”,其要在于明体达用,经世济民。孟子主性善,倡人皆有四端之心;荀子言性恶,强调后天礼义之化。横渠则别开生面,倡“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区分。此论既解善恶争辩之纷纭,又辟变化气质之坦途。程朱承其绪,陆王继其风,理学一脉,绵延不绝。今之基因编辑,改写生命密码;人工智能,重塑生活形态。二者皆涉人性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此复杂局势,尤需“立命”之智慧,引其正途,导其向善,使科技发展服务于生民福祉,而不悖人道之常。
“为往圣继绝学”,此关乎道统之存续,文化之传承。汉儒重训诂,通经致用,为学术奠定根基;宋儒崇义理,阐发微言,使圣学别开生面;清儒精考据,求真务实,令古籍真相渐明。各擅胜场,皆有可观。横渠之学,兼收并蓄,既重礼制实践,以规范人伦;又尚形上思辨,以穷究天理。《西铭》一篇,言“民胞物与”,上承《论语》“泛爱众”之仁旨,下启阳明“万物一体”之妙论。于今全球化浪潮汹涌,中西文明交流碰撞,更需秉持此等继往开来之胸怀,融会贯通,使古老绝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终而论及“为万世开太平”,其理深邃,其意高远。横渠倡井田之制,非泥古不化之复古,实乃托古改制,以图长治久安。其《经学理窟》云:“为政在乎足民。”一言中的,直指治国理政之枢机。当今之世,全球化深陷困境,文明冲突此起彼伏。在此风云变幻之际,尤需横渠此等超越时空之智慧,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天下大同,正可谓横渠精神之现代回响,为万世开太平之伟大实践。
此四句者,看似平行并列,实则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立心不明,则如无本之木,立命无所依据;绝学不继,则文脉断绝,太平难以可期。张子之学,内蕴精妙,既重“尊德性”,涵养身心,提升道德境界;又不废“道问学”,追求知识,砥砺智慧锋芒。其“心统性情”之说,辩证精微,体现卓越思维。今时学科分化日甚,专业壁垒森严,更需此等统揽全局之整体视野,打破隔阂,融会贯通。
横渠之学,贵在知行合一,践履笃实。“变化气质”之说,为修身养性之要诀,指引人生修养之径;“民胞物与”之怀,具普世价值,彰显仁者爱人之德。当此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之时,人文精神尤显珍贵,不可或缺。人工智能伦理之构建,生态危机之应对,皆需回归“四句”根本,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服务人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共生。
横渠四句,若四维张纲,撑起思想苍穹;如八柱擎天,奠定文化根基。非独理学之精华,实乃中华文化之基因密码,承载民族精神,凝聚华夏智慧。今日研习此学,当如张子所诫:“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既要深入传统,汲取先贤智慧;又要面向未来,顺应时代潮流。如此,方能使古老智慧重焕生机,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赞曰:
太虚寥廓,四句宏深。
立心参造化,立命正人伦。
继绝明道统,开泰见经纶。
愿持此心志,千古共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