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地铁的“心脏手术”
导读:西单是北京的心脏地带。上世纪的1991年,北京一号地铁穿越西单地下,工程十分复杂艰巨。十六局在此以科技手段与拼搏的力量,完成这一工程任务。这一消息发表后,获《人民铁道》每月“短新闻擂台赛”一等奖。
本报4月14日讯(记者朱海燕)截至4月14日,给北京做“心脏手术”的西单地铁站工程动刀1000天了,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北京站至苹果园地铁一期工程,自1971年运营以来,客流量每年以19%的数字增长。1987年,一二线地铁连起来之后,交通虽有缓解,但仍然不畅。数字显示:公主坟以西每天约有60万人到西单或西单以东上班或办事,等车、转车时间要占去40分钟,来回就是80分钟。一个人一年的等、转车的时间,约45个工作日。
由苹果园至南礼士路,平日高峰时每小时有1.4万人乘坐地铁,节假日高达2.6万人。预计本世纪末乘坐本线地铁的人,每小时将达3万人次。这些人中,有60%还要继续东行。
但是,向东的长安大道早已不堪重负。10年来,北京的机动车增长4.5倍,自行车增长2倍。而长安街一米也没有加宽。
1889年7月,地铁从南礼士路东进,铁道部十六局是这一“心脏手术”的主刀手,负责承建西单地铁车站。
此站为双层立体交叉车站,高13.5米、长260米、宽26.14米,比德国的法兰克福地铁站窄0.46米,居世界第二,高度居世界第一。
在此施工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这里东距中南海只有几百米,迎送宾客的车队往返不绝;西单路口高峰时,每小时东西单向客流量分别为1.68万和2.55万人次;自行车和机动车流量分别为2万辆和3万辆。施工要做到不断、不裂、不堵,其艰难如履薄冰。但是,在施工队伍的高招之下,这里的健康状况如同它吉祥的名字一样,十分的“长安”。
十年风雨路,乘胜再登攀
导读:从1984年元月1月铁道兵集体转工以来的41年,最热烈隆重的会议,理当数1994年1月24日召开的那次兵改工10周年纪念会。
乔石委员长、李岚清副总理分别为铁道兵兵改工10周年题词;余秋里、吕正操分别发来贺信;韩杼滨部长亲率部党组所有成员参加会议,铁道部原部长陈璞如应邀参加;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和市委常委强卫率北京市有关部门参加会议。如此之隆重,在中国铁建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作为记者,我参与此会的报道,理应把消息写的精短,打造成精品。这样重要的会议,记者如果不敢于破固有的程序,肯定写的面面俱到,拖泥带水,什么都写,什么也写不明白。我想交代领导时,不写名字前冗长的职务,他的职务人们都清楚,是已知的,不是人们想要知道的新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笔墨,用于揭示新闻的主题思想。
另外,要敢于破除会议消息旧有的程序,独辟蹊径,写出这支队伍军魂永在的精神与气质。
下面是这篇消息的原文:
本报北京1月24日17时讯(记者朱海燕)今天下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举行兵改工10周年纪念会。
铁道部部长韩杼滨率部党组全体成员前往总公司机关表示祝贺。
“铁军劲旅,虎威雄风”苍劲有力的题词,出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之手,概括了兵改工后的这支队伍,搏击市场的风雨10年。
李岚清副总理的题词对他们寄予无限希望,愿他们“在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和国际承包工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10年中,他们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依靠科技进步,追求最佳效益,承建工程1000多项,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实现利润7.76亿元,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一代竞争之雄。
虽然头顶已不再有军旗飘扬,许多老将军希望他们军魂永在。余秋里在外地委托工作人员捎来热情的问候,希望他们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吕正操在外地向他的老部队遥寄一片深情。他颂扬了建筑总公司所取得的成绩后,勉励他们加快京九铁路建设,为祖国再立新功。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和北京市市委常委强卫的到来,为纪念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张百发说:建筑总公司是北京市“冒尖”的单位,我要不来就不够意思了。
韩杼滨说,这个纪念会是对铁道兵改工10年取得成果的一次检验。中国大地上的无数条铁路都有铁道兵铸就的丰碑。他称赞兵改工后的10年,因敢于改革,而成为建筑行业的一支劲旅,成为铁路大发展中的尖兵。
此山雾茫茫
导读:1993年3月20日,我赴南昆线年家山工地采访,山高、雾浓,20米外什么也看不见,修路职工就是长年在这样的浓雾中奋战。他们说今天的雾还是小雾呢,雾大的时候,5米外什么都看不见,此山生雾,一年有300天被雾茏罩。由此感慨系之,写下这篇特写。文章见报后,西安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剧、作家莫伸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此稿现场感强,是真正的现场短新闻。
本报3月20日云南罗平电(记者朱海燕)本日记者到南昆线罗平境内的年家山采访。山高、雾浓、雨细、路弯,20米外什么也看不见。吉普车在一条顺山势而行的路上爬行,20分钟后总算把记者送到了隧道口。
陪同记者的十七局副局长丁原臣高喊:“记者来了,你们队长呢?”施工的职工说:“在家里。”“混小子,队长不干活,在家里干什么?”丁原臣吼了起来。
家,在高高的山上,队长李大荣刚刚拔掉吊针头,衣服尚未穿上。丁原臣发脾气说:“又是烧到40度才打针吗?你小子不要命了。”“没事,没事。”李大荣回答。
门外的雾一团一团涌进来,屋内很暗、很凉。记者问:“这山有多高?”“1800米。”
“平时雾也这么大吗?”
“比这还大。此山是雾山,一年有300天笼罩在大雾里。前几天山上下了五天雨,雨雾茫茫,山下却是大晴天。”
李大荣的桌上摆着一瓶自泡的药酒。他的腰疼病已有多年。他说,在这里施工,不少职工都患了关节炎。
桌上还有一封信,是四川一位熟人寄来的,让他联系一些云南的香烟弄回四川去卖。李大荣说:“净说废话,我们队干两座隧道,那头一座长1800米,这头一座长1100米,我一年没出过这山,还能帮他去贩烟吗!”
片刻,李大荣送我们出来,至山嘴,听有人说话。细寻望去,见山崖羊肠小道上,两位女人攀援而上,背上的竹篓里装着孩子。李大荣对他们说:“你们到了。”
李大荣说:“是两位职工的家属来了,光这山,她们要爬一个多小时。我们在北方,她们就到北方;我们到南方,他们就来南方。竹篓里背着孩子,就是背了整个家了。”
车行20米,回头什么也看不见了,一切都消失在雾中,但山上男人和女人的说笑声却在雾中回荡。
南昆铁路全线铺通
导读:南昆铁路建设过程中,我12次赴工地采访,或从南宁进,昆明出;或从昆明进,南宁出,踏遍那一线的山山水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及铁道部主要领导视察该线,我都有幸参与报道。1997年3月18日,这条铁路铺通之际,铺通消息自然也写的得心应手。
本报百色3月18日电(记者朱海燕)今天上午9时38分,南昆铁路最后两节轨排在贵州八渡车站平稳对接,这方闭塞之地迎来和海洋联姻的日子。
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在邓小平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百色举行。百色火车站万头攒动,盛况空前。蒙蒙细雨中,彩旗、鲜花、鼓乐组成一幅斑斓的闹春图。
百色街头,一幅“邓公指点江山,壮乡显新颜;铁路跨越江河,天堑变通途”的标语鲜亮醒目。一位老人在标语前细语:“小平晚走几天就好了,他若看到百色通火车的消息,心里该有多么高兴啊!”
百色一位领导对记者说:“当年,孙中山想修南昆铁路,结果是一场梦想,而今天,他办不到的事,我们办到了。”
建设南昆铁路是加快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西南既是贫困的高山,又是资源的海洋,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为突破这一瓶颈,1990年12月,南昆铁路在南宁郊区的金鸡村破土动工,为大西南结束贫困的长夜仰颈报晓。
南昆铁路全长898公里,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北接贵州的红果,途经桂、黔、滇三省区19个县市,地形险峻,地质复杂。铁路建设者用科学的技术,顽强的拼搏,征服无数人间天险,攻克众多技术难关,37项重大科研项目均获成功。
南昆铁路的建成,解开了沿海与西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死结,大西南由闭塞的末梢转入开放的前沿。
千里铁道线,承接沿海巨大辐射力的开发势头,如风樯阵马,扑面而来:云南调整经济结构,经济作物由原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10%,调整到30%;贵州借铁路优势,做资源文章,闯海洋市场;广西为一切优势装上了“发动机”。一条铁路,使大西南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区位优势。
铁路建设使南阳经济腾飞
导读:在新闻方面,我非常喜欢毛泽东写的新闻,大气、明了,直捣黄龙,不拖泥带水。尤其他的那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的消息,我更加喜爱,我常想,若遇到这样的题材,那怕是模仿,也应该写一篇试试。
2000年12月,我抵达南阳采访正在建设的南京至西安的铁路建设工地,便学习毛泽东的新闻写作手法,写下这篇消息。
本报南阳12月4日电(记者朱海燕)自当年毛泽东宣布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后,今天,南阳因铁路建设,迎来经济上的第二次腾飞。
南阳为古宛县,西汉时,这里已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均出自南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故有“南都”“帝乡”之称。
近几十年来,因交通制约,南阳落伍了,虽有焦枝铁路贯穿其间,但东西不通铁路,东引西进成为一大难题。唐河县1996年在深圳招商引资,数十个项目,因无铁路告吹;西峡县和新疆合作项目,经营数月,也因无铁路泡汤。
南阳物华天宝,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山上地下蕴藏着74种资源,有80%没有开发。这里还是汉、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因铁路短缺,使它处于“富在深山无人问”的尴尬境地。
南阳把建设宁西铁路作为南阳腾飞的契机,1993年,他们自筹资金300万,请铁路设计院勘测设计东连西进的铁路。此事感动了国务院领导,1996年3月的两会上,国务院决定宁西线上马。
宁西线全长955公里,南阳境内为318公里,途经7个县市,受惠人口八百万,是西部开发中最大的受惠地区。
南阳要从经济腾飞,必须先从观念上解放。南阳上下都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硬道理,铁路建设过程中,村村寨寨焕发出支铁的无限热情。
记者在卧龙区王村乡政府采访时,忽然闯进一群老乡,记者以为是为修路找乡政府闹事的。细问,才知他们求乡政府帮助买拖拉机、汽车,支援铁路搞运输。
宁西铁路开工半年间,百姓购买拖拉机、汽车支援铁路建设达13000多台。过去这里难在催粮要款、刁难乱窜。现在难事不见了,大家一门心思抓商机、做生意、奔小康,半年中冒出许多香菇村、果药村、电器村。
宁西铁路在南阳投资57.5亿元,其中约40%用于地材消费,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发展,沿线300多公里,呈现一派繁荣火热的景象。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