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七律(新韵)
步韵和时英武会长《端午前访山家》
文/李保才
一径清幽映彩霞,
山深竹隐野人家。
诗融石径通幽处,
书伴藤荫向碧涯。
嵌景溪声添雅韵,
入怀岚气浣尘纱。
眼收秀色陶然醉,
帘卷清风慢煮茶。
藏头七律(新韵)
同题《端午前访山家》
文/李保才
一径松风带露香,
山翁笑指艾初黄。
诗成石壁苔痕绿,
书就云笺竹影凉。
嵌玉溪声鸣佩环,
入帘峰色舞霓裳。
眼明更喜榴花艳,
帘外时闻煮茗香。
附:时英武会长《端午前访山家》原玉:
肥岭空灵萦紫霞,端阳采艾访山家。
三间石屋绕藤蔓,一片诗心向远涯。
复制欢欣眼儿媚,删除烦恼浣溪纱。
感君大雅殷殷意,惠我诗书漫品茶。
点评词
古韵新声相映辉,端午山行意韵长——李保才先生藏头七律《端午前访山家》点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一、藏头之妙,匠心独运
李保才先生的两首藏头七律《端午前访山家》,形式上独具匠心,以藏头之法赋予诗歌别样韵味。诗人将“一、山、诗、书、嵌、入、眼、帘”巧妙嵌于每联首字,构成藏头线索,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与技巧性,更在结构上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和连贯性。
从内容来看,藏头之字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诗歌所描绘的端午前访山家的情境紧密相连。“一径”开篇,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引领读者走进山间幽境;“山”字引出山家的主体,将读者带入山翁的生活场景;“诗”“书”二字彰显了山家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主人高雅的志趣;“嵌”“入”生动描绘出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交融;“眼”“帘”则从视觉和空间角度,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藏头之字如同丝线,将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串联起来,使整首诗浑然一体,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精妙的构思。
二、步韵之工,传承创新
这两首诗是步韵和时英武会长之作,在步韵方面,李保才先生展现出深厚的功底。步韵要求严格遵循原诗的韵脚字及其顺序,这对诗人的创作提出了极大挑战。然而,诗人不仅做到了韵脚精准对应,还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原诗相呼应,同时又能推陈出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时英武会长的原玉相比,李保才先生的作品在保留端午访山家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对山家的景致和氛围进行了更细腻的描绘。原玉中“肥岭空灵萦紫霞,端阳采艾访山家”,以宏大的视角展现出端午时节山间的空灵之美;而李保才先生笔下“一径松风带露香,山翁笑指艾初黄”,则从细微处入手,通过松风、露香、艾黄等意象,营造出清新雅致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在后续的描写中,原诗侧重于表达主人的欢欣与诗书之乐,而李保才先生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交融的刻画,如“诗融石径通幽处,书伴藤荫向碧涯”“嵌景溪声添雅韵,入怀岚气浣尘纱”等句,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更深层次,既传承了原诗的韵味,又在内容和情感上实现了创新与拓展。
三、意象之美,意境深远
诗歌中丰富而精美的意象运用,是李保才先生这两首作品的一大亮点。诗人精心选取了众多与山间、端午相关的意象,如松风、露香、艾黄、石径、藤荫、溪声、岚气、榴花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一径清幽映彩霞”,以“清幽”的小径和绚烂的“彩霞”形成对比,展现出山间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山深竹隐野人家”,“竹”与“野人家”的组合,勾勒出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场景。“诗融石径通幽处,书伴藤荫向碧涯”,将“诗”“书”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使文化气息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嵌景溪声添雅韵,入怀岚气浣尘纱”,“溪声”“岚气”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听觉和触觉感受,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仿佛让读者置身于山水之间,忘却尘世的烦恼。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更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渲染,传达出诗人对山间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以及在端午时节访山家时所获得的心灵触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悠长。
四、炼字之精,情韵俱佳
炼字方面,李保才先生同样表现出色。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既准确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又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如“一径松风带露香”中的“带”字,生动地写出了松风裹挟着露水香气扑面而来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间清晨的清新气息。“山翁笑指艾初黄”中的“笑”字,简洁而传神地刻画了山翁热情好客、悠然自得的形象,也为整首诗增添了温馨和谐的氛围。“诗成石壁苔痕绿”中的“绿”字,不仅描绘出石壁上苔痕的颜色,更赋予了苔痕以生命,仿佛是诗歌的灵气滋养了这一片绿色,使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
“嵌玉溪声鸣佩环,入帘峰色舞霓裳”中的“鸣”和“舞”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溪声比作佩环相鸣,将峰色想象成舞动的霓裳,使原本静止的景物变得灵动起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山间美景的陶醉之情。这些精妙的炼字,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生动,情韵俱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情感之真,自然流露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李保才先生的这两首藏头七律,情感真挚自然,贯穿始终。诗人通过对端午前访山家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描写,抒发了对山间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山翁交流所获得的愉悦之情。
从开篇对山间小径、野人家的描绘,到中间对诗、书、溪声、岚气等景物的刻画,再到结尾“眼收秀色陶然醉,帘卷清风慢煮茶”“眼明更喜榴花艳,帘外时闻煮茗香”,诗人将自己融入到山家的生活场景中,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展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沉醉。诗中没有刻意的抒情,而是通过对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情感自然流淌,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山间所获得的那份宁静、闲适与愉悦,引发读者的共鸣。
六、整体之优,雅韵长存
综合来看,李保才先生的这两首藏头七律《端午前访山家》,形式与内容、技巧与情感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藏头之妙、步韵之工彰显了诗人的创作技巧和对古典诗歌传统的传承;意象之美、炼字之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情感之真则使诗歌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两首诗如同两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将端午前山家的美景、山翁的生活以及诗人的情感一一呈现,让读者欣赏诗歌的同时,仿佛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山行之旅。它们不仅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诗人情感与才华的生动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雅韵长存,耐人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