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广东)
骆阳叶老师的艺术之路,藏着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真理:从事艺术创作、治学与为人处事,本就是一脉相承的修行。当他以感恩之心回应粉丝的喜爱时,实则在印证一个古训——作品的筋骨里藏着人格的脊梁,笔墨的深浅从不由技法 alone 丈量,更源于创作者对世界的态度。
他深知,书画不仅是宣纸与墨色的碰撞,更是生命品格的外化。就像砚台需经千锤百炼方得细腻发墨,人的品格也需在名利场中守住本心,才能让作品透出真气。若为外界赞誉所惑,便如笔锋沾染杂尘,再难写出筋骨分明的线条。这也难怪他将创作视为内心独白:即便无人喝彩,宣纸仍是他倾诉的知己,墨色仍是他丈量世界的标尺。这种不依附于他人评价的创作态度,恰是他为人处世“坚守原则”的注脚——就像书法中的“中锋用笔”,无论周遭如何摇曳,笔尖始终向着内心的刻度。
人生在世,做人如作画,起笔容易收笔难。骆阳叶见过太多因虚名迷失的案例,却始终像控笔般拿捏着进退的分寸:对观众的喜爱报以感恩,是“进”的温度;对创作的纯粹保持敬畏,是“退”的清醒。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在诱惑丛生的世态里尤为珍贵。就像他笔下的山水,留白处是“退”的哲思,着色处是“进”的热忱,二者交融才成就画境的深远。
有人说艺术是孤独的修行,而骆阳叶却用行动证明:艺术的终极意义,恰是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守住自我。当他的笔墨在宣纸上行走,实则是人格在天地间踱步——不被赞誉抬升,不因冷落折腰,这份从容,既是对艺术的虔诚,更是对生命的不辜负。或许我们终会明白:无论是握笔还是做人,最难的从不是技法的精妙,而是在浮世洪流中,始终让心成为不偏不倚的砚台,磨出属于自己的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