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见钟情"到"日久生情":《扬子江文萃》的文学魅力与时代价值
文/王博
当海安融媒体中心的谢桂华老师用"一见钟情"形容她与《扬子江文萃》的初遇时,这个生动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个新兴文学公众号的特质——它让文学回归了情感表达的本真。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扬子江文萃》以"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朴实文风,短短一年便实现了从地方性平台到全国性影响力的跨越,其成功之道值得探讨。
《扬子江文萃》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打破了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界限。它秉持"大众写作、大众阅读、大众评论、大众分享"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学精英化倾向的有力回应。在这里,专业作家与业余爱好者同台竞技,文字的价值不再由身份标签决定。这种全民参与的创作生态,既丰富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也让文学真正回归"人民艺术"的本质。当普通读者的生活感悟能与专业作家的精心之作获得同等展示机会时,文学便完成了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变。
在内容呈现上,《扬子江文萃》坚持"沾泥土、带露珠"的创作导向,将笔触对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这种对"人间烟火"的忠实记录,让文学摆脱了凌空高蹈的窠臼,重获打动人心的力量。读者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平凡生活的细微感动被文字定格放大。谢桂华老师所感受到的"强烈共鸣",正是这种真实力量的最佳体现。
尤为可贵的是,《扬子江文萃》构建的"写—读—评—谈"一体化模式,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文学生产关系。在这个闭环中,作者、读者、评论者的角色不断转换,文学创作从单向输出变为多向互动。参与式阅读体验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更让文学活动回归其本质——通过文字实现心灵对话。当读者清晨六点半准时打开公众号期待新作时,这种仪式感背后是对文学纯粹热爱的体现。
《扬子江文萃》的快速成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读者对真诚表达的渴望。在流量至上、标题党横行的内容生态中,它坚持"认文不认人"的选稿原则,每天仅精选一篇作品,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独特的品质保证。当越来越多的平台追求内容数量与传播速度时,《扬子江文萃》对质量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从谢桂华老师的阅读体验中,我们看到一位传统阅读者在数字时代找到精神家园的喜悦。《扬子江文萃》的成功启示我们: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变革,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表达。当阅读从消遣变为"缠绵"的情感依恋,文学便完成了其最崇高的使命——连接心灵,温暖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扬子江文萃》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对文学本质的一次深情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