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36天井里的故事
文/南丰后人
在浙赣闽皖四省交界的常山球川镇,藏着一座凝结着几代人悲欢离合的建筑——三十六天井。这座占地十余亩的清代民居,以36个错落有致的天井闻名,其精妙的建筑设计与曲折的建造史,交织成一段令人称奇的故事。
话说清末年间,球川镇流传着“徐氏徐半边,詹字占一角”的民谣。詹家寡妇年过半百,却将祖传的南北货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她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短短数年便积累下万贯家财。看着日渐兴旺的生意,詹寡妇动了为儿子建房娶亲的念头。她大手一挥,买下镇中十余亩良田,决心建造一座气派的宅院。
为了让这座房子成为全镇的骄傲,詹寡妇不惜工本。她派人远赴邻县开化挑选优质木料,又到江西铅山定制精美的石料。她还特意请来当地最有名的工匠,反复叮嘱要精雕细琢,并定制了一块刻有"淑气腾辉"的石匾,意在彰显女子不输男子的气魄。然而,建房开支如流水般消耗着积蓄,当十亩地基刚刚砌好,7000 两白银已所剩无几。祸不单行,家中店铺因疏于管理日渐衰落,两个儿子又相继染病离世。一连串的打击让詹寡妇一夜白头,她不得不忍痛挂牌出售这块倾注心血的地基。
此时,球川镇的徐东生、利生、桂生、喜生四兄弟,虽以务农为生,但日子过得节俭安稳。得知詹寡妇出售地基的消息,兄弟四人既心动又犹豫。大哥东生担忧:“这么大块地皮,怕是买得起也建不起啊!”三弟桂生却坚定地说:“咱们边做边想办法,哪怕几代人接力,也要把房子建起来!”
在保长的见证下,徐家兄弟以对折价格买下地基。保长还特意请来旅居京城的徐御医帮忙设计。这位因球川纸受皇帝赏识而留京的名医,将毕生所见的建筑精华融入图纸:五架抬梁式结构,走廊贯通,厢房对称,36个天井巧妙布局,既保证通风采光,又暗藏“九九归一”的排水智慧。然而,当徐氏兄弟拿到图纸时,才发现这宏大的设计远超他们的想象,建造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奇迹发生了。在开挖墙基时,桂生意外发现地下埋着一副红漆棺木,打开一看,竟是满满一棺金元宝!原来,这是五代十国时,皇帝为纪念冤死的球川籍叶妃所葬的陪葬品。有了这笔意外之财,徐家兄弟重燃希望,决定按照原设计将房屋建成。
然而,树大招风。镇上的詹家歪头因未被邀请参与建房事宜怀恨在心,竟以“私造金銮殿、图谋不轨”的罪名向官府告状。关键时刻,在衢州做豆腐的徐氏堂兄听闻消息,连夜雇船赶回通风报信。徐家兄弟连夜转移木料、巧盖地基,才躲过一劫。
建造过程中,许多感人故事不断上演。江西青年"炮"听闻徐家建房,二话不说从后山砍下一根千斤杉木,徒步百里送到球川。他力大无穷,一人能扛起16人才能搬动的大梁,成为建房的主力。徐氏兄弟的外公默默积攒粮食,在房子竣工时送来整车大米;时任芳村乡长的汪氏,为帮徐家解决栋梁难题,说服乡亲砍掉村口的风水椿树……
历经12年风雨,三十六天井屋终于落成。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建筑,不仅以精妙的设计闻名,更以其承载的情谊动人。然而,这座建筑的命运并未就此平静。抗战时期,日军的轰炸让部分建筑化为废墟;特殊年代里,精美的雕刻、珍贵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如今,三十六天井依然静静伫立在球川镇,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见证着家族的兴衰、人性的善恶,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感人故事。
这真是:
山绕成球水逝川,古村古镇数球川。
浙西三十六天井,千载沧桑美誉传。
作者简介:
南丰后人,祖籍江西南丰,后迁入浙江三衢,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