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一起谈“书”
儿子常常喜欢和我谈谈。无论是煦暖的春天,还是秋高气爽的秋季,只要有闲暇,我们总会早早地吃完饭,边散步边谈心。这是我们父子一天中最愉快也是最有价值的时刻。
当然,我们父子之间谈得最多的书。熟悉我儿子的人都说这孩子从小就爱书,长大以后一定有出息。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有无出息暂且不论,孩子爱读书,无论是偶然的兴趣还是出于天性,我总是欣慰的。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作为父母,常常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境,和自己六、七岁的孩子神情庄重地、一本正经、滔滔不绝地讲一通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的大道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孩子开列出一大堆书目,然后命令道“你给我读”。这种貌似端正的态度,对一个天真活泼、喜欢好奇、正在玩纯真天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其结果往往很容易走向反面:毁了孩子的读书兴趣。如果孩子真心实意地喜欢读书,只要他自己觉着书中所写的人或动物有意义、好玩儿,也无须父母的督促和要求。
我觉得,培养孩子好读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和他一起谈读书。
记得儿子六岁时,我们开始谈《西游记》。那时还没有现在精彩的动画片,于是我们爷儿俩就从“美猴王横空出世出世”谈“大闹天宫”,从“流沙河降伏沙憎”谈到“三借芭蕉扇”,从“三打白骨精”谈到如来佛祖的“佛法无边”。在孩子的心中出现了一片神奇的世界:花果山、水帘洞真的那么好玩吗?是不是像我们这里的公园?各路神仙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吗?长大了要是有孙悟空的本领该多好啊!后来,我们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西游记》的小人书,儿子就在图画和拼音的帮助下,再加上孩童的想象力,慢慢地“读”完了。于是,孙悟空的机灵、勇敢、正直,猪八戒疯疯癫癫的傻貌样儿,沙和尚的敦厚和对师父的忠诚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有意思的也许是我们父子俩一起“研读”《水浒》了。那时,山东电视台打造的《水浒》播放的风风火火,我们便开始读《水浒》的历程。每看完一集或两集电视剧,我们便找出原著来读,和剧中的故事情节对照一番,看剧中的人物演的是否真实,看演员是否能表现出了水浒英雄的个性特征。我们谈得很仔细,也很热烈。儿子常常用小木棍粘上一张红纸做成小红旗,把书中的人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抄在小旗上,并常常把床当作当年108将的战场,想象他们当时排兵布阵的情况。电视剧播完了,我们研读《水浒》原著也当读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和他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比赛,看谁记得书中的人名、绰号多,结果还是我输了。
谈《三国演义》时,孩子已上小学六年级。从桃园结义到三顾茅庐,从草船借箭到赤壁大战,从火烧连营七百里到失街亭,从诸葛先生的神机妙算到刘备的爱哭,从周瑜的小气到张飞的暴躁,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他很仔细的琢磨半天。再加上他通过阅读,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而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品三国》讲座更使得孩子着迷。尽管《三国演义》的文字并不浅显,但由于他已有了多年的读书经历,“经验”自然也积累了不少。就这样,在他的自信的目光里,叱咤风云的三国故事,真真假假的历史史实,慢慢地浸淫到他的脑海里。
现在想想,当时是我主动去和儿子谈谈的,现在已变成了他总是要来跟我谈谈了。有时工作忙,有时白天做完工作后到晚上就特别累了,对与他谈兴趣不大,但这时又要注意,千万不能嫌他了。
当孩子读一本新书时,需要父母正确的引领。也许正是这关键的引导,孩子才会喜欢上读书,才会步入阅读的圣殿。孩子读错了字,我们给他纠正;孩子理解错了词语,我们给他一个正确的解释;甚至遇到一个连大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生僻典故,就和孩子一起翻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我想,这种其乐融融的读书,这种对话式的读书,对他的帮助肯定要比一本正经的教训强多了。
尽管现在孩子已读研究生了,学习较为紧张,但和孩子一起读书、谈书仍是我们常做的事。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一转眼的功夫,孩子就要长大成人。我想,到那时这种童真乐趣的谈话也许一辈子不会再有了,还是好好珍惜现在,把握今天,和孩子做个知心朋友,与孩子共读。
多和孩子们一起谈谈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