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书堂》
河边的柳树又抽出了新芽,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我望着这熟悉的景象,恍惚间仿佛看见父亲坐在树下那张老藤椅上,喝着茶,神情安详。
父亲生于1927年,河北易县的一个贫苦家庭。曾祖父给他取名"书堂",寄托着对文化的敬仰与传承的期望。可时事却难以如愿,曾祖父过早地离开了,家道中落。父亲常说,他幼时最深的记忆,就是祖父书房里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和空气中挥之不去的墨香。那些线装书上的蝇头小楷,是他最早认识的世界。
1946年,十九岁的父亲,穿上军装,参加了解放战争。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父亲很少提起那段岁月,但我知道,他一定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1950年,父亲转业到平原省安阳市防疫大队。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防疫工作异常艰巨。父亲常常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归,走街串巷,为百姓接种疫苗,宣传防疫知识。
春风拂过书页,发出沙沙的响声。我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仿佛看见父亲在树下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清晰。那些他坚守的信念,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