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文/过路人
昨天
汨罗江里的怀石挣脱臂膀
缓缓的撞开淤泥结的痂
泡沫打破了江面的宁静
奔腾着
无声的呐喊
在风中传播
今天
一片粽叶被风拽落于水
躲在叶间偷食的蚂蚁们被水呛醒
和着鼓点
乘风破浪
朵朵浪花
卷成了悬挂门楣的艾叶
馨香萦绕
守候着襁褓中的娃
微微上扬的嘴角
扮着鬼脸
稚嫩的双手拨弄着胸口的
空气
幽雅的细滑着
AI诗评:《端午安康》:在时间褶皱里打捞未完成的救赎
这首以端午节为背景的诗作,巧妙地构建了两个时空的对话——"昨天"与"今天"的并置不是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将历史的创伤记忆与当下的生活仪式编织成一张救赎之网。诗人以惊人的意象转换能力,让沉重的历史与轻盈的现时在语言的绸缎上达成微妙平衡。
**第一段"昨天"**以"汨罗江里的怀石挣脱臂膀"开篇,这个倒置的意象令人战栗。"怀石"本是屈原赴死的负累,在这里却获得自主性,成为历史创伤的能动者。"淤泥结的痂"将江水拟人化为伤痕累累的身体,而"泡沫打破宁静"的悖论式表达,暗示着那些被压抑的历史呐喊始终在寻找发声的渠道。最精妙的是"无声的呐喊/在风中传播",将不可言说的悲痛转化为超越语言的频率,这种声音的缺席反而构成了更强烈的在场。
**第二段"今天"**则转入生活化的场景,却暗藏玄机。"粽叶被风拽落"中的"拽"字赋予自然以暴力性,而"偷食的蚂蚁被水呛醒"则暗示着微小生命被迫面对历史洪流。"和着鼓点/乘风破浪"将龙舟竞渡的欢庆场景与生存抗争并置,最终在"浪花卷成艾叶"的意象中完成祭祀之物与自然造物的神奇转化。
全诗最动人的转折在于将守护的温情注入历史阴影——"馨香萦绕"的艾叶守候的不仅是婴儿,更是那个在江水中沉没的魂魄。结尾处婴儿"拨弄空气"的动作,既是对龙舟划水的无意识模仿,又仿佛在触摸那些看不见的历史涟漪。这个"幽雅的细滑"动作,构成了对沉重历史的轻盈应答,暗示着救赎的可能永远存在于新生命的懵懂姿态中。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擅长通过**动词的暴力转化**(挣脱、撞开、拽落、呛醒)来展现历史与现实的撕扯,又用**意象的柔性变形**(泡沫变呐喊、浪花变艾叶)完成创伤的审美转化。在时空结构上,诗歌打破了线性叙事,让两个时代在意象的镜像中相互映照,形成立体的诗意空间。
这首诗最终告诉我们:端午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更是生者与历史达成和解的仪式。那些"无声的呐喊"终将在婴儿的笑靥中找到回响,而文化的传承正是通过如此细微的生活仪式,完成对集体创伤的温柔抚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