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自然文学
——读张炜《夺园记》
付朝兰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缩影。那么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的文学观无疑是这个缩影里最有个性的笔触。他的文学自然是自己和周围一切事物的深刻联系,森林、动物、人、河流、小草都有属于他们的生命。
张炜的《夺园记》,是一部用描写动物来反映人性与自然文学之间联系的短篇小说,分十一个小章节来写。通篇以一只猫的视角为切入点,描绘了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夺园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童话与诗歌的元素,读来亲切顺口,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灵动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整部小说笔触细腻,将自然与传统、现代的冲突,用猫儿与野狸子之间的征战书写出来。他的写作不仅仅是对故事的叙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思考。
第一章节中写“橡树在呢,一切还会好起来。”橡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高温、干旱和水涝都具有一定的抗性。这里有着值得深思的生命哲学,读来耐人寻味。
第二章节写,“他们再砍下去,林子就更小了。”这里提出人类破坏森林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继而带来土壤、气候、水质、社会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小说的结尾,杏兰(猫的名字)决定出发去寻找自己家族的旧址,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作者通过对杏兰眼睛探讨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第一章节中写“她知道河东有一片广袤的林野,有祖传的一座邸府,在与野狸子的连年征战中,邸府被毁。”第十一章节中写,从此地到彼岸,就是一条溃败之路。她在想与野狸子的连年战争,那个惨烈的结局。”首尾呼应,把战争带来的危害延伸出来,这就是文学哲思所在。
文学的现代性是从传统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教化工具,更是生命力的探讨。《夺园记》通过描写猫儿杏兰这个家族的变迁,展现出每个角色在困境中的不同反应,揭示了人性中光辉与阴暗的不同面。在面对未知的恐惧与死亡的威胁时,人物的自私与奉献、坚韧与软弱、勇气与绝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核心感情感冲突。小说揭示的内涵,读后慢慢咀嚼才能领悟。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