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如刃,不磨不利
常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似乎人才只待慧眼一顾。但若思之更深,人才之珍贵岂止在“识”?其生命力的核心,更在于千锤百炼的“练”——如玉石,不经琢磨,何来光彩?
过度迷信“选才”,实为短视。古有科举,今日层层选拔考试,看似公平精密,却常将人才塞入僵化模子之中。曾国藩当初治军,不选现成之将,而择书生入伍,深谙“真金需火炼”之理。他深明,现成所谓“人才”未必可靠,而“练”才之道,方为根本。岂不闻孔子之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多少良苗,仅因缺乏持续培育而夭折于“秀”前?
人才之真价,终在烈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曾国藩练兵,不靠空谈,而让书生经百战而血火成钢;今日企业深知,纵得名校英才,若不经项目砥砺,终究纸上谈兵。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重点非在“选”,而在于提供顶尖平台,使璞玉在实战中绽放光芒。此等实践之“练”,正如《礼记·学记》所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琢磨与学习,乃玉器人才成长之必由途径。
由此观之,所谓人才之短缺,岂非因我们吝于“练”的投入?与其叹息“伯乐”难觅,不如将心力注入培养沃土。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若深谙此道,将重心从“挑”移向“育”,让璞玉在持续淬炼中焕发价值,则人才如泉,源流不竭。
人才雕琢之道,乃在于将璞玉置于时光与汗水的砺石之上,不断打磨。唯有如此,璞玉才终可绽放其蕴藏光芒,人才之河方能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