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小推磨
石凤阁
几年前我收集到农家一个人力小推磨。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两块尺寸相同的圆形石板,直径60厘米,上片两个磨眼,边缘有两个上下相通用于绳子捆绑木棍的小洞,下片中间有个磨脐,固定两片合上,两片内锻有磨齿。木棍是磨面人推着上片,向前转动就可以磨面了。还有一种大推磨,是毛馿拉动的。过去大户人家有专门磨房,才能有推磨,磨面大都是女人干的活。
石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相传由春秋时期鲁班发明,考古发现最早实物为汉代石磨(距今约2100年),其发展经历了从人力、畜力到水力的演变过程,并在晋代实现技术成熟。在此之前,粮食加工主要依赖杵臼或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仅能脱壳或粗碎,而石磨的出现实现了谷物精细制粉,推动饮食从"粒食"向"粉食"转变,对健康与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
鲁班发明石头磨,
粮食加工实用器。
推动谷物粒变粉,
人吃健康利身体。
二
时代进步向前行,
饮食结构合理化。
人畜水提效率高,
电动钢磨取代它。
石磨最初称为“硙”,汉代改称“磨”。据《世本》记载,通过将两块凿有浅槽的圆石组合,利用人力或畜力转动研磨粮食,取代了传统的杵臼捣碎方式。考古证据显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铜石复合磨(公元前2世纪)是迄今最早的实物遗存。早期(战国-西汉):磨齿以不规则洼坑为主,如长方形、圆形等;中期(东汉-三国):磨齿发展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分四、六、八区;成熟期(西晋-隋唐):主流为八区斜线型磨齿,并出现水力驱动的水磨,效率大幅提升。石磨在农耕社会长期作为核心粮食加工工具,直至20世纪60年代仍是中国农村家庭标配。集体化时期(1958年)曾短暂集中使用,70年代后因电动钢磨普及逐渐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