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竹米升见证红军铁纪
【杨盛科】
【导读】①作者话:1985年11月朷,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红军长征文物普查组在湘桂边界的城步五团镇独树村苗族老人钟其辉家中收集到一件90年前红军长征过城步时留下的革命文物-----红军米升。钟其辉老人向红军长征文物普查组介绍了当年红军司务长在向苗民借粮后赔米的过程中、通过与红军司务长“讲理”时无意中收藏了这只红军米升的故事。②编者注:竹米升,方言,指量米的竹筒。

(故事虽然遥远,却永在苗人心中)
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8日傍睌,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所辖十七师与十八师9700余人在中央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军团政委王震和参谋长李达率领下, 从江西于都出发、从广西资源县翻过湖南界进入城步县(今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一带宿营。那天仅五团乡独树寨(村) 一带就驻扎了3个团。偏僻的苗寨突然来了这么多的兵,不知底细的苗民们吓得四散奔逃,只留下一些行动不便、胆子较大的老年人坚守苗寨。守苗寨的老人们发现:这些脚穿草鞋、身上穿补丁破旧灰布军装的士兵不进苗民屋,都躺在老百姓的屋檐下、桥亭、寺庙里休息,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还有不少手持拐扙、缠有白布(绷带)的伤兵。这些兵进寨后,有几个宣传员用石灰水在桥亭与寺庙墙上书写“打倒土豪劣绅!(红政宣)” 等标语。有几个长官模样的红军经老人们同意后进入老人家屋中向老者拱手作自我介绍:我们是从江西省于都县过来的工农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工农子弟兵, 初到贵方宝地,如果发现有红军官兵扰民,请您们大胆地向我们反映……

(进入苗区,要注意民族政策)
老年人们见这些“江西老俵”们说话蛮和气, 也不吓人鼓眼睛,于是将外逃至后山躲避的男女苗民们都喊回家来与红军见面。红军首长通过访贫问苦后根据苗民的意愿设计抓捕了民愤极大且有血债的土豪恶霸,镇压了几个土匪头目与劣绅后,红军打开土豪的粮仓,除了留下部分稻谷碾米作军粮外,其余的分给当地贫苦苗民,我家也分到一箩筐稻谷。“江西老俵”们在苗族妇女们的协助下借用苗民家中原始加工器具在夜间将稻谷加工成大米。
那天傍晚稻谷还未加工成大米之前,有个“管家”模样的长官(司务长)肩上背着从苗民家借来的大半袋苞谷、红薯,手中端着一只米升来到我家借粮。他十分和气地对我(钟其辉)说:因为稻谷还未加工成大米,只好暂时向各户老乡借一升大米或杂粮作为红军战士们充饥的晚餐,明天早晨一定用大米偿还。因当时刚进入秋收季节, 那年又遭受严重的旱灾与蝗灾, 我寨的苗族农户粮田减产已成定局;我家因去年赔还了欠粮后早已断粮,家中除了刚挖回的红薯芋头外,最好的粮食就是苞谷籽,于是我借了一升苞谷米给他。
第二天早餐过后,红军“管家”长官(司务长)背着米袋从寨头行至寨尾逐家逐户赔米。因我家住在寨尾,是最后一户赔米的农户,红军“管家”用这只米升赔给我家一升大米。据邻居们说,当时独树寨的苗民有的借给红军三至五斤芋头红薯或苞谷米, 但红军“管家”一律“等价”陪还给每户苗民一至两升大米,苗民们都不肯接收红军“管家”赔还的大米,在互相推让“讲理”的过程中耽误了时间。我望着红军“管家”赔还给我的一升大米十分吃惊, 我也与邻居们一样不肯接收这一升大米,并向红军“管家”提出两点不肯接收大米的理由:
(一)我们大苗山的苞谷米是不值钱的,按照当地乡规苗俗,村民之间互相“借”一升苞谷米是不用赔还的;若有路过苗寨的外乡客人不管人数多少,因饥渴进入苗寨吃几个苞谷、红薯,喝几杯油茶充饥解渴,我们苗家人从来不要求外乡客人付款,也不用赔还,这是流传上千年的“苗规”,我不能违反。
(二)一升苞谷米与一升大米的价值不能划等号,世上哪有借一升苞谷米赔还一升大米的道理啊?你们红军如果真的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那我出一升苞谷米算什么呀?凭这两条理由,你赔还的这一升大米我不能接收。
红军“管家”急了,也提出两条理由“反驳”我: 一是借东西要还, 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红军铁的纪律,我们从江西于都出发直至湖南几百里路上,任何人都不敢违反这条铁规; 二是您不接受我赔还的这一升大米,我会受到部队首长的严厉批评、还要受处分。我继续和红军“管家”“讲理”:虽然红军有铁纪律,但是我们苗寨也有“铁规矩”啊,我违反了苗寨铁规矩, 苗王与寨主也会令我拜祠堂、跪祖先进行惩罚,我也会失去脸面无法见人。
红军“管家”为了说服我接受这升大米,急情之下还高声唱起了《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要严明,买卖要公平;人民的东西,不敢拿半分;借物要归还,损坏要赔银……”司务长的歌还未唱完、突然一阵嘹亮的军号声传来, 红军“管家”听到紧急集合号声,不肯和我“讲理”了, 他端起米升连同大米放在我家厨房桌子上后就快步跑走了。我端着大米去追那位红军“管家”打算继续与他“讲理”时,刚到寨门口就看见红军大部队正沿着崎岖的山路朝长安营过通道县的方向开拔了。我端着这升大米感到进退两难,不知找谁“讲理”,两行热泪滴在白花花的大米中……
于是,我将这只红军米升藏在箱底,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为了避免这只用竹筒削制的米升因存放日久被虫蛀或霉坏,我总是不忘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那天拿出来晒一天、拭擦一次,并经常向子孙们讲述这只不寻常米升的来历。

(军号嘹亮, 红军“管家”快步跑走了)
听了钟其辉老人讲述的与红军司务长“讲理”的动人故事, 我们深受感动。为了让他献出这件珍贵的红军长征文物, 普査组不断向他作思想工作。钟其辉老人开始沉默不语,看样子思想斗争很激烈。通过启发和开导,他终于开口了:“这只红军米升在我手中收藏50年了,看见这只米升就想起当年的红军;现在,我也觉得把红军米升交给政府保管比放在我家里更安全、作用也许会更大些!”于是,他郑重地将自己珍藏了50年的红军米升交到普查小组长的手上,四只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这只红军米升系竹筒削制而成,高18厘米,直径11厘米,内外十分光滑,暗红色;有一方阴刻“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八个刚劲有力的楷书体字。这只米升显然是当年苏堆埃政府红军食堂向群众买米或交换粮食时用的量具,红军长征时由司务长时刻带在身边。一升苞谷米约1公斤,按现代物价计算只值2元左右;一升大米约1公斤, 价值6元左右; 而红军司务长却一律用一升大米赔还所借当地苗民的一升苞谷(或红薯与芋头),红军将士宁可亏自己也决不会亏群众。
这只米升虽然已经量进量出千万升粮食, 却难以量出军民鱼水情。留落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独树村的红军米升成为工农红军严守铁纪、坚持清廉自律的印记,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铁的纪律, 见证了建党百多年来反腐倡廉的“钢铁红线”, 见证了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城步时的军民鱼水情,也见证了时代的洪流与变迁。

(此非红军留下的米升原件)
(注: 2022年12月,在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喜迎二十大红色故事会”主题征文活动中,此文获一等奖。)
【尾韵】桂花儿生在桂石崖哎,桂花儿要等贵人来哎。桂花要等贵客到喂,贵客来到花才开哎……
桂花开放幸福来(阿幼朵).mp4

【作者简介】杨盛科(1947- ),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杨盛科作品“稀杨老讲故事”-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在文首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