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十四):迷村谈古
迷村位于狄寨原上,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北有水安公路东西而过,南同炮里街道隔荆峪沟相望,东接蓝田孟村镇,北邻灞桥区席王街道。
进入村中初看,人们会觉得这个村子和白鹿原上的其他村子一样,并无什么出奇的地方。只有深入考察和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迷村有许多特殊之处。
村中于姓,以经商发迹起家,生意遍及陕、甘、川。曾与西安“高家”等并称西安“八大家”。清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之时,于家曾向其捐款,而被朝廷封赏。
于家的富裕程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
白鹿原为旱原,每村各有涝池公用,用于蓄水。而于家自建涝池,为防渗漏,池底及四周全由外地运来的青石砌成,每块青石长2.5米,宽45公分,厚20公分,缝隙灌以糯米汁。池岸四周用石碌碡及青砖砌墙,六尺高,成花格状,防止外人进入。池东、西各有7个台阶,方便入池。
池边栽培名贵花草、树木,池中广植荷花、鱼草,其实就是于家花园。夏秋之季,池内碧波荡漾,水面荷花开放,垂柳随风摇拽,水中鱼虾邀游。方圆数百里乡民争相观看。清末,于家家道衰败,鱼池变卖,沦为村民用来饮畜,淘粮,洗衣的寻常涝池。现已填埋成运动健身广场。
于家的祖坟,远达迷村以西约3公里的北塘村附近,其地名曰于家坟。另外,6公里以外的怀珍坊村,在7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挖出过于家的一个墓葬及其墓志铭。棺椁属于双层套材,不同于一般的墓葬。
据于家修撰于清光绪年间的家谱记载,于家本为南人,客陕商州,於州东四十里安家,其地名曰于家塬,世代无从详考。明时分居四支,二门一支其祖二人,由商州徙居西安府咸宁县(今长安县东半部)治东乡白鹿原鲸鱼沟;其一复移居洵阳县(今安康市辖县)。留居鲸鱼沟之祖,后移居原上迷村,至明末已历五世。
按照于家家谱资料,于家是在明朝中晚期,迁居迷村的,并非村子最早居民。即使于家如此富有,也没有改变村子名字。村子远在于氏之前就存在了。
迷村本名麋村。民国九年(1920),才正式改为迷村。据元中统元年(1260年),此地建成的筠溪观的碑记,当时村庄被称为麋村。
麋指的是麋鹿,民间称四不像。它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不断减少。元朝时几乎绝种,元廷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以供游猎。清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将残存的麋鹿运至西欧,中国麋鹿遂绝种。现在大陆的麋鹿是从西欧重新引回故国的。
既然元代时,白鹿原上麋鹿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时就有麋村之名,说明麋村得名于元代之前。
据村上世代传说,麋村得名,源自于唐代皇帝于此地猎获麋鹿。这个有无可能呢?
麋鹿习惯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常于沼泽平原地带生活,以青草和水草为食。查迷村南距荆峪沟1里有余,此处荆峪沟深达1百余米,南北宽距250米左右,现修有杨家沟水库。
修水库之前,沟底有几个海拔深达570米的池塘。迷村又有沟直通荆峪沟内。岸上树木丰茂,沟底水草丰盛,便于麋鹿食草饮水。同时,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唐代前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时期,那时的白鹿原的开发,也没有现在这样广泛,人烟远没有现在稠密。
因此,唐代的白鹿原,存在着麋鹿生活的条件,唐王在迷村一带行猎获得麋鹿,是有可能的。
汉代也是中国北方温暖湿润的时期,因此汉史中屡有麋鹿的记载,上林苑里就养有麋鹿。
麋鹿有白色品种,就是白鹿,自古被当做祥瑞之物。
进入东周春秋时期,也是北中国温润时期,所以有平王原上发现白鹿的记载。
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中,说白鹿受驱赶,从鹿走沟向西北而去,曾盘亘于麋村一带,迷路于此。所以才取得了麋村(迷村)的名称。这个故事,还是有几分历史的影子的。
后人为纪念白鹿,集资修建了降祥庵。庵占地约六亩,拥有百亩庙产,三进庙殿气势恢宏,上殿、中殿、下殿各有九间,东西两边的厢殿各三间,院中又六棵古柏,古朴庄重。每年古历正月21日的庙会,善男信女们前来敬香拜佛,香火旺盛,场面壮观。
民国二十一年,陈养虚与杨子洲两位仁人志士,不忍家乡子弟无书可读之苦,率先发出创建新校的呼声。中云村的雷安邦积极奔走,联合长、蓝两县白鹿原上的32位知名人士,发布“筹建鹿原小学募捐公启”,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响应,募捐资金得以筹集。同时,迷村将降祥庵的百亩庙产及杨氏庵30余亩苇园地租金用作建校经费。于是在1932年,私立鹿原小学在降祥庵正式成立,屈养正任校长(即小说中的鹿兆鹏,原型为白鹿原上安村乡新华村的侯启仁),鹿原小学一度成为蓝田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活动据点。
据蓝田文化学者卞寿堂研究,陈忠实《白鹿原》小说中的白灵,就曾在鹿原小学任教。白灵的原型是蓝田安村镇宋家嘴村的张静雯(张景文),为中共党员。在《白鹿原》电视剧中,白鹿就是张景文的象征。可叹的是,张景文最后在陕北的肃反中,被错误杀害。
迷村,是一个具有悠久且光荣历史的村子。
附:【家谱交流】陕西西安迷村《咸宁于氏家谱》欣赏(一)
https://www.sohu.com/a/238039592_534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