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6月1日,俄乌冲突中,乌克兰以无人机蜂群突袭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上演“蚂蚁扳大象”的非对称作战。
低成本、智能化的无人机编队,凭借独特战术突破传统防空体系,重创“空中巨无霸”,深刻改写现代战争规则。这场战斗凸显武器装备代际差异、战术降维打击及作战逻辑转变等颠覆性特征。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台海统一作战的战术创新,还是大国博弈中的防御体系升级,亦或是军事科技自主突破,都极具借鉴意义。
请看特约评论员晓频的【国际时事军事评论7】,如何把握战争形态演变趋势,提升国防实力,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251字)
【国际时事军事评论7】
无人机蜂群摧残战略轰炸机:
现代战争的新变局与启示
特约评论员:晓频
深夜,寂静的机场突然警报大作。一群手掌大小的无人机,像幽灵般绕过层层防空网,精准扑向停机坪上价值数十亿元的战略轰炸机。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俄乌冲突中真实发生的一幕——2025年6月1日。

当天深夜,乌克兰安全局开展了代号为“蜘蛛网”的特别行动,使用AI训练的FPV无人机,通过藏在卡车上的移动木棚运至俄罗斯境内的空军基地附近,于23时17分远程触发木棚顶盖滑开,无人机蜂群起飞对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发动攻击,成功重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战斗,却像投入军事领域的一颗深水炸弹,彻底改写了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
一、无人机蜂群突袭: 非对称作战的典型样本
战略轰炸机堪称“空中巨无霸”,是能跨洲际执行核打击任务的国之重器。但在这场突袭中,这些庞然大物却遭遇“蚂蚁扳大象”的尴尬。乌克兰使用的小型无人机,单价不过几千美元,却通过智能编队形成强大战力。它们采用“诱饵 + 主攻”战术:部分无人机主动暴露,吸引防空火力;主力机群则利用低空盲区隐蔽接近,最终以自杀式攻击重创战略轰炸机。这种以低成本装备对抗高价值目标的打法,颠覆了传统战争中“强者恒强”的认知。

二、新型作战模式的三大颠覆性特征
(一)武器装备的代际突破
在这场对抗中,武器成本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惊。一架战略轰炸机造价动辄数十亿美元,而小型无人机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好比用普通自行车的价格,打造一支可以反复消耗的“钢铁大军”。更关键的是,现代科技赋予这些小家伙“智慧大脑”。通过5G通信和人工智能算法,它们能够自主编队、协同作战,让传统武器装备瞬间显得笨重过时。
(二)战术层面的降维打击
低速飞行曾被视为无人机的弱点,如今却成为致命优势。这些“低空幽灵”可以贴着树梢、绕着建筑飞行,轻松避开依赖高速目标识别的防空雷达。而且,极低的成本让它们拥有近乎无限的“复活”能力。即使损失90%的无人机,剩下的10%依然能完成致命一击。当数百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攻击时,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三)作战逻辑的范式转换
传统战争追求“火力至上”,而无人机蜂群作战转向“体系破击”。它们不与对手拼火力,而是专攻关键节点。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点穴高手”,通过瘫痪战略轰炸机、指挥中心等核心目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效果。这种转变,标志着战争进入“低成本、高精准”的新时代。

三、中国视角下的战略启示与应对之策
(一)台海统一作战的战术创新
在解放台W的军事准备中,无人机蜂群战术极具应用价值。面对台军部署的密集防空网络,我们可以采用“蜂群佯攻 + 精确打击”的组合拳:先用低成本无人机消耗其防空火力,为东风导弹、歼击机等主力装备开辟安全通道;同时,利用携带电子战载荷的无人机,瘫痪台军指挥通信系统,实现“首战即决胜”的目标。
(二)大国博弈中的防御体系升级
面对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技术优势,我们需要构建更严密的“天罗地网”。一方面,加快研发高能激光、微波武器等新型装备,像“空中卫士”一样精准击落来袭无人机;另一方面,加强电磁频谱战能力建设,从源头切断无人机的控制链路。此外,还要建立智能化预警系统,实现对蜂群目标的早发现、早拦截。
(三)军事科技的自主突破路径
这场战斗再次证明,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无人机产业虽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需在AI算法、微型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同时,要深化军民融合,将民用无人机产业的优势转化为国防实力。通过建立实战化演练机制,不断检验和改进新型装备与战术,确保战斗力持续提升。
无人机蜂群摧毁战略轰炸机的战例,为我们打开了观察现代战争的新窗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对于中国而言,既要抓住非对称作战带来的创新机遇,也要补足防御体系的潜在短板。只有将技术突破、战术创新与战略谋划有机结合,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筑牢坚实屏障。(1619字)
共1891字 2025年6月2日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