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漫襄渝:修建襄渝线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写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会即将在十堰召开之际
前方总指挥 姚尚明

“情漫襄渝”——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会的主要策划者——兵网文学创作中心主任郑建平给我布置任务:写一篇关于这次发布会为什么选址十堰的文章,我参观过十堰历史博物馆,近期又查了十堰的有关历史资料,就从修建襄渝铁路说开去。
遥想当年,作为襄渝铁路的建设者,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时的情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895公里的襄渝铁路线上,先后调集8个师23万铁道兵、59万民兵、两万五千多学兵参战。那种万马奔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那种“喝令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冲天气势,那种“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革命豪情,令人难忘。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铁道兵一师把建设襄渝铁路联合指挥部设在十堰。襄渝铁路东段指挥中心及其铁路沿线,天天发生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战襄渝”的动人故事。

十堰地处鄂西北,自从有了襄渝铁路,才有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此落户,继而以现代汽车工业闻名于世。但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1975年在郧县发现的"郧阳人"头骨化石距今约80万-100万年,是长江中游最早的古人类遗迹之一,填补了中国古人类演化链条的重要空白。而郧阳青龙山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规模居世界前列,距今约6500万年,其中首次发现的"郧县蛋"可谓全球独有品种。汉江沿岸的辽瓦店子遗址等考古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证明7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出土的彩陶器与仰韶文化存在交流。春秋时期十堰地区为麇国所在地,出土的青铜器兼具楚文化与秦文化特征,反映南北文明交汇的特色。这些远古遗存共同构成了十堰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的历史底蕴,展现了汉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在近代革命战争时期,十堰(原属郧阳地区)作为鄂豫陕三省交界地带,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战略通道,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记:1932年,贺龙率领红三军长征途中,在十堰房县建立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被誉为“鄂西北的井冈山”。十堰竹溪、竹山等地是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徐海东、程子华等曾在此游击作战,成为鄂陕边区的革命堡垒,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支撑。解放战争初期,李先念率领中原军区部队从十堰郧西突破国民党封锁,成功实现“中原突围”,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1947年,十堰成为解放郧阳战役的主战场,当地民众积极支援解放军,为解放鄂西北和进军大西南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堰的山川险峻与三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革命武装的天然屏障和战略跳板,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襄渝铁路的修建成为十堰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条贯穿鄂、陕、渝三省的交通大动脉,不仅改变了十堰闭塞的山区面貌,更直接催生了中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50多年来,十堰从深山小镇跃升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工业崛起,从“汽车城”到多元产业。襄渝铁路通车后,十堰依托二汽建设,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1980年,东风卡车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车城”之名响彻全国。同时,橡胶、冶金、建材等配套产业兴起,十堰从农业山区转型为工业重镇。二、城市扩容:从山沟小镇到区域中心城市。建市初期,十堰城区局限在张湾、茅箭等狭窄山谷。1990年以后,城市向东部扩展,北京路、浙江路等主干道贯通,万达广场、人民广场等商业中心崛起。2014年,郧县撤县设区(郧阳区),城区面积大幅增加,形成“一城四区”格局。三、交通升级:从铁路单线到立体路网。襄渝铁路复线(2009)、汉十高铁(2019)、十西高铁(在建)相继通车,十堰成为鄂西北交通枢纽。福银、十天高速贯穿全境,武当山机场(2016)开通30多条航线,彻底打破山区封闭状态。四、生态转型:从工业依赖到绿色崛起。近年来,十堰在汽车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武当山、丹江口)、生态农业(香菇、茶叶)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坚持生态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成为“北方水井”守护者。五、民生改善:从温饱到小康。50年间,十堰人均GDP增长超百倍,高等教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从无到有,三甲医院、体育中心等设施完善,城镇化率突破60%,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从铁路拉来的“汽车城”,到今天的“现代车城、生态名城”,十堰的50年巨变,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缩影。未来,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推进,十堰将在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中书写新的篇章。
十堰,这座镶嵌在秦巴山脉与汉江河谷之间的城市,以灵秀的山水、厚重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绘就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动人画卷。山美,巍峨与灵秀并存。十堰的山,既有武当山的雄奇险峻,又有神农架的原始神秘。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七十二峰朝大顶,云雾缭绕如仙境,古建筑群与自然完美融合,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大巴山和秦岭余脉,则层峦叠嶂,四季变换,春有山花烂漫,秋有红叶似火,是徒步与摄影的天堂。十堰的山,不仅养育了万物,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水美,碧波荡漾润北方。
汉江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丹江口水库则似一颗明珠镶嵌其中。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十堰的“一江清水送北京”承载着国家使命。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水质清澈,湖畔绿树成荫,鸥鹭翩飞;黄龙滩水库,湖光山色相映,宛如世外桃源。溪流、瀑布、温泉遍布山间,让十堰成为“山水之城”的典范。人美:淳朴坚韧,热情包容。十堰人既有大山的坚韧,又有碧水的柔情。这里是东风汽车的摇篮,无数工匠用双手铸就“中国卡车之都”的辉煌;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这里也是移民之城,因南水北调,34万十堰人舍家为国,展现了无私奉献的胸怀。走在十堰街头,无论是早点摊的热干面香气,还是夜市里的欢声笑语,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温情。
十堰的美,不仅在于自然的馈赠,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里的人们守护着青山绿水,传承着千年文脉,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故事。来十堰,看的是山水,品的是文化,感受的是人心——这,才是十堰最美的风景。
写到这里,发布会为什么选址十堰是不是有了结论了呢?各位且慢。
2021年秋天,由笔者主编的《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一书出版发行,其中有发表在当年《人民日报》《铁道兵》《湖北日报》《陕西日报《郧阳报》《安康日报》等媒体上的40多则通讯和新闻小故事。这些大多由基层官兵采写的文章,今天读来感觉十分亲切,简洁朴实的字里行间里,再现当年“情漫襄渝”的场景。而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里的作者及其主人翁也大多是襄渝铁路建设的参与者,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的成长之路,就是从十堰、从襄渝线、从铁二团走来的铁道兵战士,他的成长故事更为“情漫襄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我们铁道兵的骄傲。还有,据不完全统计,修建襄渝铁路共牺牲1500多名铁道兵战友,沿线各地有多座烈士陵园,其中,地处丹江口的老营烈士陵园里,就安葬着为修建襄渝铁路英勇牺牲的196名战友,想起他们,我们心里就十分难过。这次参加“情漫襄渝”线下活动的各地战友,要一起去看看他们,以寄托我们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与哀思。

前方总指挥、作者姚尚明(后排右三)与十堰部分志愿者
再过几天,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会就要召开。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民兵、学兵、军嫂、铁二代即将会师十堰。负责接待等各项工作安排的志愿者,正翘首以盼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续写新的“情漫襄渝”。
2025年仲夏于十堰
槛外人 202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