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楼锡乃,网名金鹁鸪,笔名之石,浙江义乌人,1958年10月生。自中学时代爱好诗词,在本地报刊发表诗词作品数十首。自修习格律诗创作以后,在《九华采玉》、《诗海选粹》、《西南竹韵》、《诗词视界》及中华诗词学会下属各工委举办的《九州散曲》、《新田园诗刊》、《中国词网》、《演艺诗词》等数十个高端微刊发表诗词曲联作品近千首。任众创清韵、梅香、中华诗词选刊等著名诗社编审。现师从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办公室主任李宏弟老师学习散曲创作。
《〔正宫•醉太平〕携老伴探访赣江源》赏评
南广勋先生《〔正宫•醉太平〕携老伴探访赣江源》(曲见《晨露散曲》第74期)通过色彩、意象和戏剧性场景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画卷,而结尾的幽默转折更是点睛之笔。这首作品其艺术魅力有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灵动美
一是拟人化与动态美,“泉流弹跳下山来”以“弹跳”二字赋予泉水孩童般的活泼,既拟人又拟态,使水流冲破静态画面,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这时弹跳的泉水恰如从山上下来的孩童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二是方言富有趣味。“呔”字如戏曲中的板眼,一声喝断意韵无穷,将野蜂戏人的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口语化的表达“老裙钗”既接地气,又暗含对老伴的亲昵调侃,简直是全诗的绝妙注脚!不仅点破了曲中隐含的深情,更将俗语化为豹尾,让整首小令的意境瞬间升华。
二、题材的生活美
一是小中见大的意境。全篇无宏大叙事,却通过“绿意萦怀”“ 水清浪白”“花不败”等细节,构建出赣江源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的生态之美。“绿意”是山林的底色,“浪白”是泉水的动态留白,“花朵”则是点睛的亮色,而“老裙钗”是诗人眼中最靓的一朵。四者叠加,已让赣江源的清新扑面而来。这种“微观山水”的写法,恰透露出散曲化日常为诗境,把俗事说雅的本色。二是情感的双线表达。明写自然之趣(泉、鸟、花、蜂),暗藏伉俪之情。“老裙钗”的调侃与“岂容乱采”的护花之态,含蓄流露对伴侣的珍视,调侃中见智慧,幽默中见深情。
三、意象的匠心美
一是色彩与节奏环环紧扣。“绿意”“浪白”“花朵”形成色彩谱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飞得快”“开不败”“飞向”则以短促的动词串联,营造轻松欢快的山行节奏。二是末句野蜂错把“老裙钗”当花朵而飞来采蜜,“老裙钗”本是方言中对老年妇女的戏称,本身毫无唯美色彩。但野蜂的“误认”和作者的护花,突然赋予“老裙钗”花般的意象,野蜂采花是自然本能,而它“错采”老裙钗,实则是先生以自然之物为媒介,将对老伴的欣赏悄悄托出。在先生眼中,她始终是山野间最鲜活、最美丽的那一朵。这种隐喻打破了传统情诗的窠臼,这种表达在调侃式赞美中更显含蓄隽永,这种“化俗为美”的手法足见先生以口语写深情的功力。
总之,此曲胜在“真趣”二字:语言如山泉叮咚自涌,题材似野花随手拈来,而结尾的戏剧性转折更添散曲特有的“蒜酪风味”。 南广勋先生对生活瞬间的敏感捕捉与艺术提纯,正是还散曲创作市井化、生活化、个性化的精髓所在。
附原玉:〔正宫•醉太平〕携老伴探访赣江源
南广勋(北京)
山奇路窄 ,绿意萦怀。泉流弹跳下山来,水清浪白。林中俊鸟飞得快。溪边花朵开不败。野蜂飞向老裙钗。呔!这花儿岂容乱采!
《〔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儿童节里忆童年》赏评
《〔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儿童节里忆童年》以儿童节为契机,通过时空交叠的笔法展现童年与暮年的对话,语言鲜活而意蕴深沉,转承有序而笔法老练,堪称带过曲之范本。
一、时空折叠的匠心
李老师是时空折叠的高手,在多篇曲作有这个方面的独特表现。曲作《〔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儿童节里忆童年》更是如此,醉高歌部分“粉脸孩童”与“白头老翁”的镜像对照,形成人生纵贯线的强烈张力。方言“逮逮空”的运用,使时光跳跃更具真实感。带过部分更以蒙太奇手法将四季意象压缩:春风滚铁环的明快、夏雨抛石子的酣畅、秋日衔红叶的野趣、冬日掘全虫(蝎子)的冒险,四个典型场景跨越四季却浑然一体,展现童年不受时序约束的自由天性。
二、暗藏玄机的语言美学
“逮逮空”等方言词与“春风送”等雅语形成奇妙化学反应。这里的“春风送”、“夏雨横”、“衔红叶”、“觅全虫”不仅仅是采用时间折叠法写了四个季节,仔细分析里面含有许多玄机。一是语言表达的方法的变化,前面一组是主谓结构,后面一组是动宾结构,使语言表达生动鲜活。二是每句都自带多种感官属性,“春风送”是暖风拂面的触觉,“夏雨横”是雨线斜飞的视觉,“衔红叶”是草木涩味的味觉,“觅全虫”是扒土砂砾的触觉。这种通感手法足见老师之匠心。三是四句暗合“起承转合”:春起于希望,夏承以放纵,秋转向沉思,冬合于蛰伏。
另外,老师一贯重视动词运用:“滚”字带出铁环的灵动轨迹,“衔”字精准捕捉攀树咬叶的顽皮情态,“觅”字则暗藏土崖探险的专注。结句“卖萌”“疯”等当代词汇的植入,既保留散曲俚俗本色,又赋予传统形式的现代幽默感。
三、生命意识的深层叩问
“少年多卖萌”的恣意与“老大与谁疯”的孤寂构成终极诘问。西沟捉鱼、土崖觅虫等细节,实为都市化进程中消逝的乡村童年标本。作者在六一节“倒卧儿时梦中”的举动,既是对《儿童节里忆童年》的揭题,也是为下文的自然铺垫,从此展开纯真年代的回忆。全曲在欢快表象下潜流着存在主义的思考,当游戏精神被岁月消磨,何处安放我们内心的野孩子?这里再多说几句,适时揭题和合理铺垫也很重要。一篇散曲佳作除了豹尾以外往往还有“点睛”之笔,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形式揭示课题,能够促进读者准确地厘清目标,系统地建构新知,丰厚地承载经验。而合理铺垫能够使文章过渡自然。因而“倒卧儿时梦中”在整支曲作结构上的起到枢纽作用。“倒卧”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完成从现实到梦境的切换,比“回忆”“追思”更具语言的戏剧张力。“儿时梦中”四字将前文的“粉脸孩童”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场景,为带过曲中特写镜头预设了放映机。从而为后面一系列美好瞬间的播放找到了合理场所。后续夏雨横飞时的土腥气、红叶衔齿间的草木涩味,皆因在“梦”的特殊语境中获得通感合法性。
此曲深得带过曲神髓而自出新意,以游戏笔墨写永恒惆怅,在铁环滚动的叮当声里,在夏雨洗涤的戏闹声中,我们听见了生命最清澈的回响。赏读美曲实是一种享受也!
附原玉:〔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儿童节里忆童年
李宏弟
几曾粉脸孩童,几度白头老翁。恰逢六一逮逮空,倒卧儿时梦中。(带)铁环滚动春风送,石子抛来夏雨横。西沟底捉游鱼,树枝上衔红叶,土崖里觅全虫。少年多卖萌,老大与谁疯?
《〔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赞三道汤洗头女》赏评
《〔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赞三道汤洗头女》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市井生活中的温情瞬间,展现了散曲雅俗交融的独特魅力。以下从三个维度对曲作进行详细赏析。
一、结构布局的匠心经营
(十二月)部分如同工笔仕女图,以“柔荑、巧指”的人物肖像描写和“轻揉、慢抚”的人物动作描写,并配合“温言、笑靥”的神态捕捉和心理感染,这种通过递进式的描写方法构建起立体的人物形象丰满逼真,却如一个活生生的美女站在读者面前,这需要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六句三组对仗工稳自然,“弄汤”与“流芳”,“玉颈”与“云妆”的意象搭配,既体现形式美又暗含深意。带过部分转入动态叙事,“舞春光”与“解愁肠”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转折,后三句突然抬高视角,以“唐妃降此房”的奇幻比喻完成艺术升华。全篇遵循“静态描摹到动态叙事,最后达到完美的心理升华”的递进逻辑,三个层次既分明又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语言艺术的精妙运筹
作者善用通感修辞,“万缕银丝逸生香”将视觉(银丝)、触觉(逸)、嗅觉(生香)交融,短短七个字调动了三种感觉在一般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动词选用尤见功力,“弄”“流”“舞”等字赋予服务过程以舞蹈美感。“唐妃”典用得巧妙,既非杨贵妃亦非赵飞燕,而取《长恨歌》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含蓄美,恰合洗头女的素雅气质。
三、人文关怀的价值投射
作品突破“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传统视角,以“疗我酸麻解愁肠”体现服务者的劳动价值。全曲自始至终都以欣赏、褒奖、赞美的角度写洗头女,这种以仰视的角度写普通劳动者,令人想起苏轼《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的积极人生观。“老媪成皇上”的夸张表述,既保留散曲的诙谐本色,又暗含对市井职业的尊重,与关汉卿笔下“铜豌豆”的自我肯定一脉相承。这种对劳动美学的礼赞,在“万般皆下品”的封建语境中尤为难得。
四、唐妃意象的深层隐喻
“唐妃降此房”与“老媪成皇上”堪称豹尾,作者把洗头女比作皇妃,把顾客比作皇上。这正是全曲最精妙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所在。这两句通过角色错位的艺术处理,将平凡的洗头场景升华为充满诗意的审美体验。其实除了最后两句以外,作者在开篇以及“素手”、“三巡药露”等处都已作了铺垫,唐代《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女性的纤纤玉手,在此转化为劳动女性的灵巧双手。这种对“手”的聚焦描写和对这位“唐妃”以“疗我酸麻”的实用技能展现新形象,最后将洗头女比作皇妃也就自然成章,没有丝毫突兀感。
总体而言,这首曲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整首曲作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在“素手舞春光”的意象中,我们既看到洗头女“柔荑、巧指”的闺阁雅致,又感受到了“三巡药露助安康”世俗真情。读一遍《〔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赞三道汤洗头女》值了,如果有机会到作者家乡去洗一次头一定更值。
附原玉:〔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赞三道汤洗头女
王小华(浙江)
柔荑弄汤,巧指流芳。轻揉玉颈,慢抚云妆。温言暖相,笑靥生光。 <带>看她素手舞春光,疗我酸麻解愁肠。三巡药露助安康,万缕银丝逸生香。端详,端详唐妃降此房,(今朝)老媪成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