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止攀登:在时代浪潮中雕刻命运的纹路
编者按:
牟其中的人生交织着争议与传奇:从"罐头换飞机"的商业冒险到三次入狱的跌宕,从改革浪潮中的拓荒者到八旬仍追潮的探索者。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阵痛,更彰显着永不妥协的探索精神与生命韧性。抛开标签,其核心启示在于:勇气可破局,反思能致远,生命的价值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
生命不止攀登:在时代浪潮中雕刻命运的纹路
张庆明
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坐标系中,牟其中的人生轨迹恰似一枚多棱镜——折射着商业启蒙时代的狂热与迷茫,也映照着一代拓荒者的野心与挣扎。他的故事不该被简单定义为"传奇"或"争议",而是一部关于勇气、颠覆与觉醒的启示录:当时代的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的不仅是成败的印记,更是一个民族在转型期对商业文明的探索足迹。
一、锅炉房里的思想萌芽:在禁锢中寻找突破的缝隙
1970年代的四川万县,长江的涛声里藏着无数年轻人的躁动。牟其中在国营砖瓦厂当锅炉工时,总爱把《资本论》藏在工具箱里。当蒸汽弥漫整个车间,他却在烟雾中勾勒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框架——这篇后来引发轩然大波的长文,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代青年对时代的困惑与追问。就像同时期在安徽小岗村按下红手印的农民,在深圳蛇口炸山填海的建设者,他们都在体制的铁壁上寻找裂缝,试图让新思想的光透进来。
第一次入狱的四年零四个月,他在看守所的水泥地上画围棋棋盘,用饭粒当棋子与自己对弈。这种在绝境中创造可能的生存智慧,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即便身处方寸之间,也要舞出超越物理极限的自由。当同牢房的犯人在抱怨命运时,他却在通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判决书背面记录商业灵感,这份"把铁窗当书房"的倔强,早已埋下后来商业冒险的精神伏笔。
二、商业破冰者的三重博弈:胆识、智慧与时代的共谋
1. 信息差中的闪电战:300元启动的商业启蒙
1979年出狱后,他用妻子的缝纫机换得300元本金,在重庆开起"中德商店"。当国营商店还在奉行"货物出门,概不负责"时,他推出的"无理由退换货"如同投向湖面的巨石——这个比沃尔玛早20年的服务理念,本质是对计划经济思维的颠覆。他派员工蹲守火车站,记录南来北往的货物信息,用算盘计算着重庆皮鞋与上海百货的价格差,这种原始的"市场调研",正是中国民营经济萌芽的生动注脚。
2. 跨国易货的巅峰之作:罐头与飞机的世纪对话
1992年的"罐头换飞机"事件,堪称中国民间资本参与国际交易的经典案例。面对苏联轻工业产品匮乏、中国日用品积压的双重困境,他组建了由经济学家、俄语翻译、外贸专家构成的临时团队,在莫斯科与成都之间往返20余次,最终促成4架图-154客机与500车皮日用商品的交换。这笔交易额达2.4亿人民币的生意,不仅解决了四川航空的燃眉之急,更让中国企业看到了利用国际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第一架喷着"四川航空"标志的客机降落在双流机场时,跑道旁堆放的梅林午餐肉罐头,恰似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3. 狂想背后的战略逻辑:在空白处绘制商业地图
他提出的"炸开喜马拉雅山"设想,若剥离夸张的文学修辞,实则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超前思考;规划中的满洲里"北方香港"项目,暗合了后来中俄贸易区的战略布局。这些在当时被讥讽为"吹牛"的构想,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审视,竟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前瞻性。正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言:"如果你总是用正常思维思考,就永远得不到超常的结果。"牟其中的"狂想",本质是商业拓荒者对传统边界的挑战书。
三、三次坠落的启示:在钢丝绳上跳舞的代价
我们不能忽视他三次入狱背后的深刻警示:1983年因"投机倒把"被收审,折射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法律模糊地带;1999年因信用证诈骗获刑,暴露了资本扩张中风险控制的缺失。正如经济学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所言:"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史,是一部与制度博弈的编年史。"
牟其中的经历,为后来者留下了珍贵的"风险标本"——商业创新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正如飞机需要导航系统,资本也需要制度的罗盘。
但值得深思的是,他在狱中始终坚持申诉的举动,又何尝不是对法治进步的另类推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对其案件的重新审理,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民营企业法律环境的完善。就像悬崖上的松树,根系越是深入岩石,越能凸显土壤的质地——个体的命运起伏,往往成为时代进步的测量尺。
四、耋耄之年的重启键:当商业教父成为短视频博主
2023年,85岁的牟其中出现在河南少林寺旁的商学院讲座现场,白发梳得一丝不苟,西装口袋露出半截红色笔记本。在抖音账号"南德老牟"的视频里,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讲述"罐头换飞机"的细节,评论区既有"老爷子厉害"的赞叹,也有"还是要守法"的提醒。这种跨代际的对话,恰似一场关于商业精神的传承与反思:他在直播间里展示的泛黄合同文本,既是改革开放的商业化石,也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
有人笑他"不服老",却不知这种与时代共舞的姿态,正是对"终身成长"的最佳诠释。当他在短视频中提到"元宇宙商业逻辑"时,皱纹里闪烁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一种超越年龄的生命张力——那是历经沧桑仍未熄灭的好奇心,是看透沉浮依然保持的探索欲。
五、超越标签的生命哲学:在争议中寻找文明的公约数
或许我们该用更立体的视角解读这个复杂的商业符号:他是改革开放初期"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践行者,是市场经济的早期布道者,也是制度转型期的代价承担者。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商业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在创新与规范、冒险与稳健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的艺术。
站在深圳前海自贸区的摩天大楼下回望,当年那个用罐头换飞机的中年人,与今天在科创板敲钟的创业者,血脉中奔涌着同样的开拓基因。不同的是,前者在雾中摸索道路,后者在阳光下规划蓝图——这或许就是牟其中们存在的意义:他们用身影为后来者标注风险坐标,用失败为制度进化提供样本,用永不妥协的探索精神,为商业文明的大厦奠基。
结语:致所有在浪潮中沉浮的追光者
牟其中的人生曲线,勾勒出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年轮:在计划经济的冻土上播种市场的种子,在体制的围栏边寻找突破的缺口,在争议的漩涡中坚守商业的初心。他的故事不是成功学模板,而是一曲关于勇气与反思的交响诗。
愿我们记住的,不仅是"罐头换飞机"的商业传奇,更是那个在锅炉房里写长文的青年眼中的星光;不仅是三次入狱的跌宕,更是七十八岁重建公司时的背影里那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倔强。因为真正的商业精神,从来不是对财富的顶礼膜拜,而是对创新的永恒信仰,对突破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生命永不停歇的攀登姿态。
当你在深夜为创业难题辗转难眠时,不妨想想那个在看守所画围棋的中年人——棋盘上的每一枚饭粒,都是困局中开出的希望之花。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永远在折叠的命运里寻找展开的可能,永远在破碎的现实中编织新的梦想。
《咏牟其中》
三入铁窗磨棱角,半生商海写传奇。
罐头换得银鹰返,狂想惊来世议驰。
白发犹存追浪志,青史难定破局棋。
霜风尽染征途路,不坠青云是此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