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三场(百年东街)获奖作者名单
风采奖(1名)
编号21:《一颗商业的种子》(肖锋 广东始兴)
韶阳奖(1名)
编号7:《百年东街》(曾议辉 马来西亚)
大村奖(1名)
编号37:《百年东街》(李开颜 广东韶关)
学宫奖(5名)
编号41:《五律·韶关百年东街怀古》(涂飞舟 湖北武汉)
编号46:《七绝·街景怀古(外四首)》(聂党生 江西南昌)
编号53:《华灯初上》(张仙群 广东韶关)
编号8-1:《漫步在百年东街》(曾德 广东韶关)
编号32-2:《东街迟来的信》(王小琼 广东韶关)
入围奖(8名)
编号4-1:《韶关百年东街夜咏》(梁福强 马来西亚)
编号4-4:《百年东街叙事诗(五幕诗剧)》 (梁福强 马来西亚)
编号22:《百年东街咏韶风》(李丽 广东广州)
编号25:《百年东街赋》 (刘晓丽 广东韶关)
编号35:《东街手稿》(刘庆平)
编号43:《百年东街骑楼叙事》(温梦文 广东韶关)
编号52:《喜看东街再涅槃》(李大明 广东韶关)
编号67:《百年东街》(廖开云 广东韶关)
历史纵深当代价值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三场(百年东街)获奖作品赏析
作者:朱敏锐
本场擂台共有67位作者参赛,收到89首诗歌(含评委不参评作品),依据赛事主题契合度、地域文化呈现、艺术创新性的评审标准,结合以往经验,现对获奖作品进行评析。
获得风采奖的是21号作品《一颗商业的种子》 ,作者以“种子”为核心意象,串联清末民国的商贸萌芽、抗战烽火中的坚守、危房改造后的新生,形成百年东街的史诗性叙事。诗中“吊脚楼的门扉开启四海商路”呼应历史文献中的水运盛景,而“霓虹灯管剥落的‘老板街’牌匾”则暗喻现代商业对历史符号的侵蚀。结尾“化作种子见证辉煌百年”以生物性隐喻升华,既符合“地标巡礼”主题,又突破传统怀旧视角,赋予地标以未来性。
获得韶阳奖的是7号作品《百年东街》,海外视角下的东街书写独具匠心。四行短诗“彩灯璀璨映浈江,古式骑楼似异邦”以视觉反差凸显建筑的中西合璧,末句“犹听话语不同腔”暗含商贸史上的多元文化交融。评委特别肯定其“国际化地标叙事”的尝试,将东街置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宏观语境中,呼应赛事“提升区域美誉度”的宗旨。
获得大村奖的是37号作品《百年东街》,以“丈量骑楼倒影”的行走动线贯穿全诗,通过“青石板回声”“江风记忆”等通感手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叠印。诗中“从前的人与今人擦肩”暗合东街作为“活态遗产”的特质,而“下水者”与“上岸者”的意象对比,隐喻商业逻辑的轮回。语言凝练,结构紧凑。
学宫奖5名,其中41号作品为《五律·韶关百年东街怀古》, 颔联“千帆争入港,万贾竞登阶”浓缩明清商贸盛况,尾联“危檐今复整,次第认招牌”以建筑修复映射文化传承,古体诗形式与历史题材高度契合。
46号作品《七绝·街景怀古(外四首)》 ,五首七绝分别聚焦暮色街景、青砖岁月、江畔新韵等场景,“灯笼摇曳东风里,犹见当年帆影来”以古典意象激活集体记忆,组诗结构体现评审组倡导的“多维地标书写”。
53号作品《华灯初上》 则通过“唐装汉服人群”与“非遗夜市灯火”的并置,构建“传统的现代性”表达。诗中“错落霓虹是城市的贲张血脉”以生理隐喻解构地标,创新性强。
8-1号作品《漫步在百年东街》 朗诵诗体例利于推广,“老砖铭记沧桑,新楼映衬风度”的对比句式朗朗上口,适合网络传播。
32-2号作品《东街迟来的信》超现实主义手法突出,“铜钱在青苔里疯长”“民国来信告白”将经济史转化为私人叙事,评委认为其“为地标注入情感考古学维度”。
入围奖8名,在主题契合度、地域文化呈现及艺术创新性方面均表现出色,展现了百年东街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每一篇作品都通过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情感,传达了对韶关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考,值得在此次短诗擂台争霸赛中给予认可与鼓励。其中4-1号作品《韶关百年东街夜咏》通过夜景的描绘,展现了百年东街在灯光璀璨下的繁华景象。诗中“百年商气淬浈浪”一句,生动地传达了东街的商业活力与历史积淀,表现了韶关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4-4号作品《百年东街叙事诗》别出心裁地采用五幕诗剧形式,从建筑的历史演变到现代的重建,展现了百年东街的建筑史与城市创伤。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骑楼的古韵与现代商业的碰撞,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富有情感的穿透力。
22号作品《百年东街咏韶风》通过对东街时光荏苒的描绘,展现了韶关的地方特色与人文情怀。诗中“东风破珠玑春晓”一句,生动地传达了春天的气息与繁荣的希望,展现了东街的生机与活力,富有感染力。
25号作品《百年东街赋》以赋体形式重构了清末民初的商贸盛景,通过“千帆竞发”“商旗飘摇”等意象,生动描绘了百年东街作为水运枢纽的繁荣。诗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现代的对比,展现了百年东街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流转。
35号作品《东街手稿》通过个人的视角,描绘了东街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记忆,展现了街道的文化韧性。诗中对细节的刻画,如“晨钟暮鼓互致颂歌”,让人感受到东街的灵动与温暖,体现了人文关怀与历史传承。
43号作品《百年东街骑楼叙事》通过骑楼的视角,讲述了东街的历史与变迁,展现了商贸繁荣的背后,蕴含着人们的奋斗与梦想。诗中对历史的追溯与现代的反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
52号作品《喜看东街再涅槃》通过对东街重建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诗中对比了过去的破败与现在的繁荣,体现了韶关人民的坚韧与希望,情感真挚,鼓舞人心。
67号作品《百年东街》通过“无数个百年连串了无数个朝代”开篇,直接引入了百年东街的历史厚重感,体现了其作为商贸中心的悠久历史。这种历史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另外作品还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竹排木筏”、“青石街的回响”、“骑楼飘檐的水滴”等,生动地描绘了东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些意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街道的独特魅力,也唤起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本期“百年东街”专场延续“历史纵深+当代价值”的双重标准,作品围绕百年东街的历史商贸、建筑风貌、抗战记忆、现代转型四大核心展开,有些作品尝试意象螺旋交叉(如“吊脚楼-霓虹灯”“千帆-二维码”),形成时空对话,也有作品融入疫情凋零、地产开发冲击等社会议题。亮点作品中,历史叙事类题材强化地标的历史纵深感,但部分作品陷入史料堆砌,缺乏情感穿透力。现代反思类题材打破地标书写的美化倾向,揭示开发矛盾与民生阵痛,但需警惕过度悲观色彩。文化符号类题材从微观符号切入,实现文化记忆的当代转译。个人抒情类题材勾连个体记忆与集体乡愁,暗喻代际文化冲突,通过游子视角,探讨地标作为身份认同载体的功能。
本场比赛堪称阶段性高潮,标志着“浈江走笔”系列从“地域文化展示”向“历史-现实对话平台”的升级,亦是浈江文学共同体重构城市记忆的新起点。
(2025年5月31日)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三场(百年东街)
获奖作品展示
编号21:一颗商业的种子
肖锋(广东始兴)
在清末民国的风云里
一颗商业的种子,于粤湘赣交汇处萌芽
吊脚楼的门扉开启了四海的商路
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驻足
浈江上从此摇曳着商业的繁忙
烽火连天,你却顽强生长
危房林立,是时光刻下的深深痕迹
却也成为重生的珍贵契机
如今,百年东街以崭新之姿迎接未来挑战
韶关的明天,是你璀璨不灭的灯火
漫步在百年东街的街头巷尾
骑楼如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烟火气息温暖着这里的人民
我指尖轻触眼前的参天大树
感受历史的脉搏,倾听时代的跳动气息
恍惚间,我化作了一颗种子
汲取你百年积攒的深厚养分
在你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一同见证,下一个辉煌百年
编号7:百年东街
曾议辉(马来西亚)
彩灯璀璨映浈江,
古式骑楼似异邦。
街道熙攘人拥挤,
犹听话语不同腔。
编号37:百年东街
李开颜(广东韶关)
这条街用脚丈量了无数回
清晨日暮
踩着骑楼的倒影
从昔日的老板街走到今天
那些前人旧事
滔滔浈水记得
江风吹过历史
而今又吹向我
街上的人
依旧熙熙攘攘
与从前的那些人
只擦肩而过
川流不息之河
浪滔拍岸的码头
有人曾上岸
又看见有人下水
百年沧桑
风变云幻
转身一望人生
不过百年
编号41:五律·韶关百年东街怀古
涂飞舟(湖北武汉)
畴昔繁华地,浈江老板街。
千帆争入港,万贾竞登阶。
珠履风云散,梅关岁月怀。
危檐今复整,次第认招牌。
编号46:七绝·街景怀古(外四首)
聂党生(江西南昌)
暮色溶溶浸古街,百年商埠浈江开。
灯笼摇曳东风里,犹见当年帆影来。
岁月留痕
青砖斑驳雨痕深,匾字摩挲辨旧音。
莫道繁花随浪去,长街一夜换黄金。
江畔新韵
霓虹倒影碎波间,老巷新腔唱未闲。
万里云槎今又是,东街明月照人还。
东街暮色
暮色侵阶客影稀,骑楼风雨蚀朱扉。
一声吆喝斜阳里,百载沧桑入梦归。
浈江东街怀古
浈水悠悠映旧楼,百年商埠载沉浮。
灯笼夜照青石板,犹见当年万舸流。
编号53:华灯初上
张仙群(广东韶关)
我爱这片海
华灯初上的灯海、人海
那错落的霓虹,身着唐装汉服的人群
是这个城市的贲张血脉
我爱东堤这条街
华灯初上的百年东街
一条拥有古老名字的新街
明清时“老板街”的故事还在这里流传、修补
华灯初上,掩盖了历史的沧桑
青砖缝渗出糯米灰浆的心事
非遗传承人酱缸里的菌种
又发酵了怎样的新奇故事
华灯初上,东街再度鹊起
吊脚楼下不见竞渡的帆影
而渔人码头各摊位已然开
网红餐饮与传统工艺相映成趣
华灯初上
无人机掠过百年东街的夜空
骑楼的雕花旁
悄悄伸出了新的柯枝
编号8-1:漫步在百年东街(朗诵诗)
曾德(广东韶关)
我漫步在韶关百年东街,
仿佛穿越时空,
回眸旧日韶州的商贸形态。
昔日这里云集的商贾、兴旺的买卖,
斌庐、粮店、广州会馆、濂溪书院、广富新街……
还有浈江浮桥连接街道的人流涌动,
太傅庙附近码头和商铺吊脚楼下的货船正进来或待开。
我漫步在百年东街看现在,
修葺和重建后的大型风情步行街,
保留着清末和民国初期的特色,
欧式建筑、南洋骑楼和中西合璧尽和谐,
别具一格更令人喜爱。
老砖铭记百年沧桑和枯荣,
新楼映衬浈江地标的风度风采。
大小商铺更加繁华和兴盛,
非遗美食任众客品尝和购买。
五颜六色的灯光闪烁,
让我们憧憬善美韶关更美好的未来。
编号32-2:东街迟来的信
王小琼(广东韶关)
铜钱在青苔里疯长,每一步都会惊醒
忠惠庙落下的香灰
四百二十六块麻石,相遇在骑楼邮差的口袋里
民国寄来的信,一封迟来的告白
吹散了珠三角逃难者的帽绳
从卢太傅传说的斩蛟漩涡里,映出
霓虹闪闪的繁星,坠落在
浮桥晃动的黄昏
当百年东街的招牌,再次亮起时
历史变得厚重,时光变得轻薄
像骑楼闪烁的光影,久久未寄来
那封迟来的吻……
编号4-1:韶关百年东街夜咏
梁福强(马来西亚)
百年商气淬浈浪,锁钥三衢夜未央。
悬牖吞涛星错落,启扉吊货缆铿锵。
珠遗劫火迁舟杳,础蚀春烟蔓藓苍。
欲借长街灯万盏,照醒唐宋旧帆樯。
编号4-4:百年东街叙事诗(五幕诗剧)
梁福强(马来西亚)
第一幕 骑楼
巴洛克山花咬住珠江潮
拱券肋骨间卡着
半枚1938年的弹片
弹孔长出蕨类眼睛
第二幕 霓虹
玻璃幕墙蚕食骑楼侧影
咖啡渍漫过包浆木梯
二十一世纪的光污染
在民国雕花上排卵
第三幕 修缮
虫蛀的梁枋吐出钢钉
环氧树脂缝合时光断层
起重机叼起危楼
如鹭鸶啄食朽烂的黄昏
第四幕 侨批
褪色的红头船邮票在哭
汇款数字结痂成茧
二维码覆盖了
父亲用血写的“见字如面”
第五幕 重生
历史在打桩机里脱壳
新芽从混凝土裂缝娩出
东街把自己对折
让唐宋与21世纪接吻
编号22:百年东街咏韶风
李丽(广东广州)
百千载骑墙沧桑,
年月深浈水流光。
东风破珠玑春晓,
街灯照疍家船娘。
编号25:百年东街赋
刘晓丽(广东韶关)
千帆竞发浈江潮,吊脚楼头商旗飘。
粤湘赣脉通南北,珠玑梅关锁要道。
广富新街青砖老,广州会馆茶香绕。
太傅遗风濂溪月,风采楼上听弦韶。
战火曾栖省府影,珠水客魂萦暮滩。
货船穿廊楼门启,银钱过秤铜铃敲。
百年繁华蚀风雨,危檐欲坠叹兴凋。
今朝再绘渔人码,重拾流光注碧霄。
一脉江声连古意,千灯夜市照新桥。
石街犹记驼铃远,步履长留商韵骄。
且看韶州潮正起,东堤风起卷商潮。
编号35:东街手稿
刘庆平(广东韶关)
浈水如练经过东堤的西岸
潮汐昼夜生成呢喃了千年
多少次从成都、大理或别的古城回来
都要来到东街做一次朝圣般的行走
悉听一番骑楼吞下了日复一日的潮讯
以及道观和佛教堂在东街的两头
晨钟暮鼓互致颂歌
黄昏悬在九楼天台上
水流向南坚定而亘古
人与车穿行时风肆无忌惮地吹起
啤酒和烧烤稠浓的味道吹向四处
也把河面的皱褶吹起也穿过我的身体
秦时月色从天上洒来
照在东街的商铺也照在墙上的青砖和黛瓦
霓虹灯的光影碎落在满街七彩的鳞片
端在手里的茶盏装着人间烟火的古今
茶汤入喉,回甘
抵达胃里
闲适怡然地读懂东街的繁华与凡生
演绎不息大脚朝前迈去
编号43:百年东街骑楼叙事
温梦文(广东韶关)
骑楼里古老的砖瓦
诉说着东街的过往
风不知疲倦穿行在麻石路上
怀旧的雨滴略带感伤
痴情的寻找民国商号钱庄
木趟门推开又合拢
新茶馆袅袅的茶烟
浮起陈年的契约
在骑楼廊柱上
落下一道依恋的夕阳
西河流水搬运着货栈
笛声在铁轨尽头悠扬
穿香云纱的姑娘
把月光折成船票
与谁相约在梦里水乡……
我数过一百个相似的黄昏
在街头拐角处霞光万丈
青苔在裂缝里沉思遐想
用慢节奏记录时光
编号52:喜看东街再涅槃
李大明(广东韶关)
穿过时光隧道
回望百年东街
一条狭窄的石板路
被岁月礳得凹凸不平
石板路的两边
凌空架在浈江河上的
是一排老旧的木头房子
风摇雨晃
另一边是两层楼的商铺
了无人影
一年一度浈江洪水来袭
一年一次洪水浸泡东街
光阴荏苒如今的东街
沐浴时代的春风
巨资重建焕然一新
千家商铺人流如织
一派繁荣景象
天若有情天亦老
喜看东街再涅槃
编号67:百年东街
廖开云(广东韶关)
百年东街是一条有内涵的街
无数个百年连串了无数个朝代
东街老了但浈江河水依然清波流绿
曾是竹排木筏顺水而流
石级马头,木屋驿站
临水而建,靠岸而居
木履走过青石街的回响得得清脆
骑楼飘檐的水滴在弹奏雨巷的曲韵
偶有唐装汉服油纸伞演译一个诗人的经典
广州会馆还在
堆满一屋子人在江湖同舟共济的故事
酱园还在发酵酸甜苦辣的味道
传统的牛腩面加炖盅
现代的现磨咖啡加奶茶
正在钩引你的味蕾……
来不及深挖你的底蕴面向风采楼
风采桥上拍个侧影
东街的早晨霞光如锦铺在古街新姿的商城中
东街的夜晚霓虹闪彩
浈江水带着美丽的倒映流向远方
—END—
编辑 |云中含笑
校对|朱华茂
审核 | 粟立新
【来源于“风度荟萃” 2025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