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十三):走进鹿走沟
发源于白鹿原西南荆山下毛家十字的荆溪,流经凫峪段后,就进入鹿走沟段。
该区域是蓝田白鹿南原最有意义的地段。志书上的“双溪”、白鹿传说中的“无村庙”和陈忠实《白鹿原》小说中的“鹿走镇”,都位于这一带。
关于“双溪”,雍正和嘉庆《蓝田县志》有载,“双溪水,在县西二十里獐坡之左右,东西合流,二水绕山腹而下,珠联虹绕入渠,灌田约数百亩,与诸河同,而无奔腾飘荡之患。”雍正《陕西通志》也有记载,“双溪水自獐坡流来,入鲸鱼沟,经咸宁之高桥入浐。”
我对这段资料印象很深。白鹿原是旱原,每个村中只能依靠二十多米的深井和涝池解决人畜吃水问题,遑论灌溉之利?但在双溪一带,竟能用水灌田,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但是“双溪”到底在荆峪沟哪里?很长时间成了悬在我心头的难题。
终于有一天,我浏览光绪《蓝田县志》的《县境诸水图》,终于发现“双溪”,就在鹿走沟一带。
所谓“双溪”,从地图上看,就是鹿走沟东边从凫峪流下的荆溪和西边鹿走沟水。在现实中,从双溪以下,大体到鹿原水库杨孔寺沟的荆峪沟段,都被称为鹿走沟。此段荆峪沟比较宽浅,沟底平坦。正像雍正县志所说的“珠联虹绕”,沟里有数不清的泉眼,似滴漏、似倒茶、似喷壶一般,涌出泉水,汇成小溪,小溪汇聚在一起,河水长流。
这里柳树成荫,水草作物茂盛,湿地上一层厚厚的青草,恰似一层厚厚的绿毡,脚踩出水,芦苇荡曲曲弯弯,蜿蜒不绝。芦苇铺天盖地,又高又密,身陷其中,辨不清东南西北。春夏时,一片绿香醉人,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秋日一片金黄,芦花飞舞,飞上路人的衣帽。故民间也称为芦子沟。
同凫峪水量较少,下游鲸鱼沟深且水急相比,鹿走沟一带地势平缓,水流充分且缓慢,有着发展水利的天然优势。所以,过去沟内分布了不少稻田,鱼池。夏日,走在沟内,沟坡槐花飘香,沟内苇丛中虫鸣鸟啼,清澈的潺潺流水,成块的稻田,绿荫环绕的池塘,恰似江南田园风光。
在白鹿传说中,鹿走沟以白鹿走过而闻名于世,这虽然是后世人们根据鹿走沟的名称编制出来的民间故事,但它不自觉的带有一些历史的依据。
鹿走沟的确是鹿群活动的区域。白鹿原东就是秦岭。鹿夏秋活动于食物充足的鹿原,冬春生活于岭区。而鹿走沟在内的整个荆峪沟,都是水草丰茂之地,也是鹿群在鹿原上觅食的活动通道,鹿群可以上原采食,下沟饮水。等到冬日,再撤回人烟稀少的秦岭山区,匿身于石洞,采食干果食物越冬。特别是鹿走沟一带,芦苇茂密,利于鹿群藏身,这里就成了鹿群秋夏的集中活动领域,之所以被称为鹿走沟,原因正因为此。
听当地人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麦忙时节,常看到鹿群晚上到场畔偷吃麦粒。更不要说,地广人稀的周代,那时整个白鹿原植被覆盖,青草和低矮的灌木之间,间杂着零星的高大乔木,更不要说荆峪沟的水草繁茂之状了,那时鹿群自由自在,来往更是频繁。
特别是,鹿走沟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当时的人群,也靠近这里居住。在鹿走沟北坡上的宋家嘴,就发现了周时的遗址。周平王在白鹿原上发现白鹿的传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在白鹿的传说中,白鹿因受驱赶,从鹿走沟上绕着“无村庙”转了几圈,然后又向西北而去。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原来这里没有村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是别村的人盖的,周围几个村的人经常来此上香,所以叫做无村庙。后来转成了“吴村庙”。照这个说法,周时就有这个“无村庙”了。
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过去的庙宇,一般都立在村内,便于村人进行庙会活动。别的村为何要将庙立在这里?何况在周时,白鹿原上人烟稀少,立庙于此,又有甚用?这传说明显是将后世吴村庙的名称同周时平王见白鹿于原上的历史记载杂糅在一起,似真似幻,让人难辨真假。
事实上,并不像故事里说的,无村之庙在早,吴村庙村在晚。情况恰好相反。
元末大乱,白鹿原上人口减少,然后大槐树下进行移民。当时蓝田有二十个里,其中吴村庙一带属于焦吴里。这是用焦戴镇人口较多的焦姓和吴村庙一带的吴姓命名的。吴村庙就是吴姓人家立的庙,成了村子的标志物,这样也就成了村名。
然而,今天的吴村庙,却只有其他姓氏。樊姓居住在庙旁,王姓、李姓迁自鹿走沟,刘姓从渭南迁来,王、刘二姓是吴村庙的两大姓。郭姓后从牛心峪逃难而来,文姓迁自将军岭,穆姓从九间房的穆家堰迁来。郭姓和凫峪的郭姓属于一家,自从牛心峪迁来。其他姓氏也是后迁来的。
在其它各姓纷纷迁入村中的同时,因为某种原因,吴姓却消失了。据说魏寨侯村的吴姓,在同治年间因回乱,侯村人口减少,而从蓝田迁入,似从吴村庙迁去,尚待进一步考证。吴姓虽消失,但村名依然保留了下来。这种因为人口迁移,导致村子有姓无人的情况是很多的。康禾村的康姓迁走了,但村名保留了下来,就是一例。侯村无一户侯姓人家。孟村也无孟姓。
随着其他各姓的迁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大村。加上清代,从吴村庙到焦岱川的道路已经开通,吴村庙可以同时通往县城、西安和皇甫三川,处于交通便利处。因此,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吴村庙出现了农副产品和山货交易的集市,成为当时白鹿原上最有名的三大集镇之一。临街分布着中医堂、中药铺、山货店、日杂用品店、食品店、铁匠铺、豆腐坊和当铺等各种店家商铺。逢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就是《白鹿原》小说中所说的鹿走镇。
民国时蓝田在白鹿南原上成立鹿走镇联即乡政府,治所就设在鹿走镇。共和国在白鹿原设立鹿走区和鹿原区,治所也设在鹿走镇。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公社迁往巩村,鹿走镇的集市也消失了,以后镇政府又设在前卫,鹿走镇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但白鹿走过的传说,却将继续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