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诗中的海天云影与禅境
——评《秋语》《立秋贴》
王芳闻
海云的诗,物像辽阔明静如海天,意像迷离玄妙如云影,于清简妙词中含着深邃的哲思,透着空灵的禅悟。以《秋语》和《立秋帖》为代表作,写出了人人心里有,人人笔下无的超凡脱俗的秋天秋景秋韵秋思。
一、海天云影:意象中的时空流转。
在《秋语》中,“鸿雁的翅膀驮着多少期许”,鸿雁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身就承载着思念与远方的意涵,其声声鸣叫回荡碧空,宛如在天地间书写信件,将时空串联。“山峦,虚构着思绪的落点”,山峦与天空、鸿雁共同构建起开阔的空间感,而“我端坐在山谷的央,一朵还没有寄出的云陪着我”,云这一意象在此既是自然之物,又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与陪伴,云的飘荡与静止,暗喻着思绪的游离与沉淀。最后“抓过夕阳,为身边的这朵白云盖上了邮戳”,夕阳、白云与鸿雁形成呼应,将时间(夕阳代表时间流逝)与空间(天空、山谷)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编织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情感张力的画面,仿佛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期许都封印在这海天云影的时空之中。
在《立秋贴》里,“秋天的湖面蒹葭低吟,天空蓝色的火焰燃烧”,湖面、蒹葭、天空构成了开阔的自然场景,天空如“蓝色的火焰燃烧”,既描绘出天空的澄澈与明亮,又赋予其动态与生命力,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在这独特的时空中流转。“密林深处,野草簇拥洁白的菊花”,从开阔的天地转入幽深的密林,展现出空间的转换,而菊花作为高洁的象征,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内涵,与海天云影般的大场景形成互补,展现出不同维度的时空之美。
二、禅境探寻:情感与哲思的交融。
《秋语》中,“红尘里,你为何反复将这心头的火焰扑灭又燃起”,诗人对内心情感的诘问,暗含着对人生境遇、情感纠葛的思考,这种矛盾与挣扎,恰似禅宗中对心性的探寻。而最终为白云盖上邮戳,似乎是一种释然,一种对过往情感的交付与和解,在海天云影的宏大背景下,个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融入自然,呈现出一种超脱的禅意,仿佛在告诉读者,在自然的怀抱中,在对时空的感悟里,能寻得内心的平静与答案。
《立秋贴》中,“秋,我的小悲欢,总是如约而至”,将秋天与个人的悲欢相联系,体现出一种对生命节奏、自然规律的顺应与接纳。“我与南山相约,听白鹭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诗人与自然相约,在自然中寻觅知音,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着禅意——与自然合一,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共鸣与慰藉。诗歌没有刻意追求深奥的哲理,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自然意象的描绘,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宁静、恬淡的禅境,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如同四季更替,顺其自然,便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总体而言,这几首诗通过海天云影般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独特的时空氛围,同时在情感表达中融入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展现出禅境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触动与精神的启迪 。
附边海云诗2首:
1、秋语
鸿雁的翅膀驮着多少期许声声鸣叫,碧空回荡
这是寄给黄昏的第几封信
山峦,虚构着思绪的落点
我端坐在山谷的央,一朵
还没有寄出的云
陪着我
红尘里,你为何反复将这心头的火焰
扑灭又燃起
今日,最后的雁声,又传了过来
我终于抓过夕阳,为身边的这朵白云
盖上了邮戳
立秋贴
2、立秋贴
秋天的湖面蒹葭低吟
天空蓝色的火焰燃烧
这深沉的忧郁,消失在熟透的光芒之中
秋,我的小悲欢
密林深处,野草簇拥洁白的菊花
我与南山相约
听白鹭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秋,我的小悲欢
总是如约而至
作者简介:
王芳闻,女,汉族,中国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节庆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总编。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2018西班牙伊比利亚诗歌奖金奖,2019年俄罗斯普希金诗歌奖,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荣誉文学博士,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行吟诗人奖,首届长安杜牧诗歌奖古韵新风奖,香港世界华语文学桂冠诗人奖等国内外几十种奖项。
著有诗歌集《太阳雨》,《丝路雁影》,《丝路虹影》,《地球之耳》等文学著作12部。
诗文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选刊》、《诗林》、《绿风》、《延河》、《延安文学》、《草原》、《鸭绿江》、《深圳文学》、《中国诗人》、《世界诗人》、《当代诗人》、《海外文摘》、《中国文化报》、《作家报》、《欧洲诗人》、美国《综合新闻》、越南《西贡解放报》、荷兰《欧华荷雨》报、香港《文化艺术报》、澳门《莲花时报》、台《创世纪》杂志等五十余家国内外杂志报刊刊发。被译成多种外语介绍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