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与书法家鱼新峰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喜欢书画收藏,笔墨丹青间流转的气韵,总让我沉醉不已。在这收藏之路上,与鱼新峰先生的相遇,恰似一场命中注定的雅缘,以书法为纽带,交织出一段令人难忘的情谊。
初次与鱼新峰先生相见,是在一场公务活动上。他身着笔挺的中式传统正装,虽身材不算魁梧,但周身透着西北汉子的硬朗,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风范。活动现场,他提笔挥毫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毛笔在他手中如行云流水,时而轻若游丝,时而重似崩云,一幅幅书法作品在宣纸上徐徐绽放。其笔法老到娴熟,墨韵流转间,似有龙飞凤舞之势,尽显书法大家风范。那一刻,我便被他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心底对这位书法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深入了解后,我才知晓鱼新峰先生的人生经历丰富而精彩。他出生于书法之乡甘肃镇原,自幼与笔墨相伴,在翰墨书香的浸润中成长。长大后,他投身军营,在戈壁滩的风沙中淬炼意志;退伍后,他走进工厂,在机械轰鸣中坚守热爱;而后又踏入政府机关,在繁杂公务之余笔耕不辍。尽管人生角色不断转换,但他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毛笔。这份对书法的执着与坚守,让他在书法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斩获全国书法大赛草书金奖,以实力赢得了“书法名家”的美誉。彼时,他在新疆工作,而我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虽相隔甚远,但共同的文人气质让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文友,通过信息频繁交流,分享着对书法的见解与感悟。
前些年,我在深圳退休后,凭借着对多元文化收藏的一腔热忱,发起成立了多元收藏协会。该协会成立后,我力邀鱼新峰担任协会顾问。他欣然应允,这份信任与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前几年,鱼新峰先生到深圳出差,多元收藏协会会长田王星得知后,热情地在自己的书画馆精心筹备并举办了“鱼新峰书法作品展”。开展当日,书画馆内高朋满座,深圳市老领导、毛体书法家程科伟也亲临现场。程科伟先生仔细观摩了鱼新峰先生的作品后,赞不绝口,对其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直言鱼新峰先生的书法既有传统根基,又独具个人风格,笔法苍劲有力,气韵贯通,在当代实属上乘之作。得到前辈的认可,鱼新峰先生谦逊地表示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展览现场,鱼新峰先生的作品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驻足欣赏。那一幅幅或飘逸洒脱,或刚劲雄浑的书法佳作,承载着他多年的艺术积淀与不懈追求,也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次书法展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4 年,我完成了散文集《岭南文化之旅》的书稿创作。在筹备出版的过程中,鱼新峰先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他深知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特意精心创作了两幅著名诗人咏岭南的书法作品,作为此书的插页。当我接过那两幅作品时,心中满是感动。墨迹间,既有诗人笔下岭南的秀美风光,又饱含着鱼新峰先生对我的真挚情谊。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为我的散文集增添了别样的艺术光彩。
还有一次,一位海外友人到访深圳。他是书画收藏的行家,对书法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为表心意,我将一幅鱼新峰先生的书法作品赠予他。他接过作品时,眼中满是惊喜,反复端详后赞叹道:“如此高古厚重的草书作品,在当代书法家中着实少见!其用笔凝练,章法自然,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韵味。”听闻友人的称赞,我既为鱼新峰先生的书法艺术得到认可而自豪,也为我们之间的友谊能够通过书法传递而欣慰。
鱼新峰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如此出众,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他常自称“车夫”,回顾他的书法之路,恰似一部充满奋斗与坚持的励志篇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砚台,鱼新峰先生便开启了一天的书法时光。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落下的每一道墨痕,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这些墨痕里,有泥土的厚重,那是他儿时在农地劳作,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刻苦练习的记忆;有钢铁的坚韧,源自他军营岁月里,在戈壁风沙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有油海的波澜,是他作为石油工人时,将工作的热情融入书法创作的见证;更有岁月的沉淀,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曾感慨:“书法即人生,每一笔都是走过的路。”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脚印,诉说着他的成长与蜕变。
儿时的他,放学后总是匆匆跑到农地,替下多病的母亲挣取工分。劳作之余,他便以地为纸、以枝为笔,练习书法的点划节奏。那时的他,虽不懂高深的书法理论,却在横竖撇捺间感受到了无尽的乐趣。学习课间,他主动为学校、生产队、公社抄写大字报,将庄稼人的质朴融入每一个笔画之中。面对父亲“写字能当饭吃?”的疑问,他只是憨厚一笑,依旧坚持在课堂、麦垛旁以指描摹,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
改革开放前,他入伍来到戈壁滩。十五岁的少年,在军营中以钢铁意志追求书法之美。熄灯号后,他在被窝里、床上,甚至肚皮上意临书法;训练间隙,他以枪托代笔,在沙地上练习字体结构。战友们笑他痴迷,他却坚定地说:“当兵站如松,写字立如峰。”军旅生涯,赋予了他的书法一股铮铮铁骨,使其作品刚劲有力,气势非凡。
退伍后,他成为石油工人,将戈壁视为宣纸,油龙当作墨笔。即便工作繁忙,他也总惦记着案头的笔墨。领到工资后,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购买宣纸。面对妻子的嗔怪,他笑着解释:“机械讲究精度,书法追求法度,都是手艺不压人。”在那段时光里,石油的气息与墨香交织,锻造出他书法作品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在书法创作中,鱼新峰先生始终秉持“笔正如同心正”的理念。他认为,宣纸上的留白,恰似人生进退的智慧。如今,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如小学生般的学习热情。当同龄人开始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时,他却常常捧着《书谱》研读至深夜。朋友劝他不必如此辛劳,他却指着自己的习作,以学生般的谦逊,解读“三分取古,七分修心”的真谛。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精湛的技艺,更能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鱼新峰先生的笔墨间,始终透着一股担当风骨。在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处挂着他自书的“不忘初心”四字,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勉励,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积极组织书法下乡活动,为农牧民写春联,将书法艺术带到基层;耐心指导少儿习字,始终强调“先学做人,再学运笔”,在传授书法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当有人向他求“速成秘籍”时,他总是不慌不忙地研墨示范,语重心长地说:“就像种地,急不得。厚道是根基,踏实是养心。”
暮色渐浓,当鱼新峰先生收笔凝视自己的作品时,他总会感慨道:“这一辈子,从握锄头到握毛笔,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耕种。”的确,他当过兵,务过农,做过工,历经人生百态,最终回归到耕耘心灵的书法艺术之中。那些深深浅浅的墨痕,早已与他的人生轨迹紧密交织。农人的厚道,化作字里的质朴;军人的刚正,成为线条的骨筋;工匠的精准,构成结构的法则;做人的通达,变为章法的变通;学者的谦卑,化作笔墨的留白;干部的担当,成为落款的印章。
纸上的“天道酬勤”四字,墨色未干,恰似鱼新峰先生仍在继续书写的人生篇章。他以勤奋为沃土,滋养着自己的书法艺术;以天分为清泉,润泽着创作的灵感;以缘分为春风,吹拂着艺术的花朵;以本分为磐石,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追求。我与鱼新峰先生的这段书法情缘,因笔墨而起,也将在对书法艺术的共同热爱中,继续延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这墨痕深处,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名家的艺术成就,更是一个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份情缘,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写于2025年4月)
作者简介
黄纯斌,男,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兴宁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到深圳特区党政机关工作。曾任深圳市党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已出版的专著有:散文集《悠悠芳草心》、报告文学集《火龙》和《慈善故事》、《区域经济与深圳城区商业》、《城市社区管理》。现为深圳市多元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 慧
编辑制作:放飞
精美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