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黑龙江省针对边境县代课教师群体,出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专项转正政策。而我,有幸作为这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之一,与工农教育办的马玉恒老师到同江县秀山公社投身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正考核工作,亲身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按照省教育厅的明确指令,转正流程采用“双考制”:首先由县文教科组织业务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教师,才有资格参加后续的文化考试。在那个时候,边境县的代课教师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像秀山公社这样的新建乡镇,更是代课教师的集中之地。当时正值深秋,接到任务后,我们一刻也不敢耽搁,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当中。
秀山公社距离县城有50多里地,作为一个新建乡,交通极为不便,既没有公路,也不通客车。9月14日中午,当我们打听到有拖拉机要前往秀山公社的永存大队时,便毫不犹豫地登上了车。永存大队距离县城40多里,在秋雨初停后的凛冽寒风中,我们紧紧抓着车斗的围栏,拖拉机在泥泞不堪的田间小道上艰难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当我看到永存小学的那一刻,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两间简陋的拉合辫土房,院子里满是泥泞,窗棂上糊着泛黄的塑料布,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簌簌的声响。走进教室,所谓的“课桌椅”,不过是用木墩支起的木板,黑板是由几块木板简单钉成的,上面刷的墨汁也掉得差不多了。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那盏昏暗的煤油马蹄灯,微弱的火苗在灌着寒风的教室里不停摇曳,映照出正在批改作业的马秀珍老师那冻得通红的手指。当晚,我和马玉恒老师在村长家借宿,第二天,又继续搭车前往公社所在地。
在公社办公室,我们与文教助理刘忠福、中心校长邹林、教导主任王树立共同组成了五人考核组。从9月16日起,考核组开始对全乡十多个有待转教师的教学点展开考评。每天清晨,我们或是搭乘拖拉机,或是乘坐牛车,或是徒步,穿梭在秋收后的田野之间。深秋的北大荒已经开始结霜,教室里的柴油桶火炉整天冒着青烟,教师们就在这刺鼻的烟气中坚守岗位,认真授课。
在永辉村小学,我们遇到了教龄长达十多年的乔全忠老师。他不仅要同时承担两个年级的全科教学任务,还兼任着炊事员、管理员、校长。在永诚村学校,不到二十岁的杨玉荣老师,正在进行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课堂上,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但他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学习着各自的内容。一年级的孩子写累了,杨老师便会立刻过来耐心指导,纠正笔画;二年级的同学完成诗词背诵后,开始做练习题;与此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又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杨老师就在三个年级之间来回忙碌,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我们,考核评语栏常常被写得满满当当。
经过11天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完成了全公社14名代课教师的考核工作。返程那天,公社特意派车为我们送行。透过清晨的薄雾,回望渐渐远去的村舍,那些在煤油灯下认真备课的身影,那些在寒风中朗朗诵读的童声,都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
这场转正考核,不仅改变了乡村代课教师的命运,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基层教师的奋斗精神。那些糊着塑料布的教室、冒着青烟的火炉、木墩支起的课桌,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时代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坚守。
作者简介:清心阁,退休教师。爱好音乐、绘画、写作。以音律陶冶情操,以画笔点缀生活,以笔墨滋养心灵。于江城一隅静听岁月回声,在文字天地续写光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