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赤诚书华章,翰墨丹心耀香江——袁存建书法展的时代价值与文明启示
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内,第三届香港国际文化博览会正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当代艺术与数字光影的交织中,百岁革命前辈袁存建先生的书法展如一泓清泉,浸润着浮躁的现代心灵。当人们驻足于《朱总家书》前,凝视那力透纸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或是在“人民万岁”的巨幅条幅下仰望沉思,展厅内涌动着一种超越艺术本体的精神共振。这场展览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一部用笔墨书写的中国革命精神志。
袁存建的书法艺术首先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展厅中《烽火家书》系列作品,再现了延安时期朱老总口述的珍贵电文手稿。袁老以颜体为骨、魏碑为韵的独特笔法,在“全民抗战,必胜信念”八字中,竖画如挺立的脊梁,横捺似出鞘的刀锋。这种笔墨语言超越了形式美学,成为革命者精神图谱的视觉转译——在《转战太行》四条屏中,枯笔飞白处似硝烟弥漫,浓墨重彩处如旌旗漫卷,观众仿佛能听见战马嘶鸣。当香港青年在“星火燎原”篆书作品前拍照打卡时,他们或许尚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革命记忆的跨代传递。
袁存建的特殊身份赋予其书法双重历史价值。作为朱德总司令的贴身管家,他守护的不仅是革命领袖的起居,更是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展柜中修复的1947年《朱总家书》摹本,朴拙笔触中饱含“粮秣已安,勿念”的家国情怀,恰是“革命人永远年轻”的最佳注脚。这些展品构成独特的革命文物谱系:当官方档案记载重大决策时,袁老的笔墨却保存了历史褶皱里的温度。香港观众在《延安纺车图》题跋前久久驻足,透过“手摇日月,线系江山”的墨韵,触摸到历史教科书外的鲜活细节。
袁存建的书法美学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其楷书取法颜真卿的雄浑正气,行草兼具王铎的跌宕气势,篆隶则可见吴昌硕的金石意趣。在《长江赋》十米长卷中,他以渴笔皴擦表现三峡险峻,借涨墨技法渲染江涛汹涌,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转化为书法语言。这种创新在“仁者乐山”榜书中达到极致——山字中锋如斧劈险峰,仁字圆转若幽谷含春,儒家仁学思想通过笔墨获得空间叙事。当法国策展人惊叹于“龙”字草书的气韵流动时,他感受到的正是中华美学“气韵生动”的深层哲学。
百岁高龄的袁老创造了人类艺术史的奇迹。展厅中央的《国魂》巨制创作于2024年,丈二宣纸上墨浪翻涌,百岁老人以腰力运笔的雄浑气魄,让观者感受到生命意志对生理极限的超越。更令人震撼的是其小楷《共产党宣言》节选,三万蝇头小字笔笔精到,恰如袁老所说:“握紧毛笔,就是握住革命初心”。这种艺术生命与革命信仰的同构关系,在“寿”字系列中得到诗意诠释——九十九幅不同书体的“寿”字,记录着每年生辰对生命的礼赞,最终在百岁之作中融汇成雷霆万钧的狂草,仿佛在宣告: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精神的高度。
在香港举办此展具有特殊地缘政治意义。当《香江明月夜》行书条幅与维多利亚港夜景交相辉映,当“一国两制”篆刻作品引发中外观众讨论,艺术成为最柔软也最有力的文明对话载体。尤其对香港青年而言,在“同根同源”的甲骨文作品前,他们触摸到的不只是汉字源流,更是文化身份的基因密码。策展人特意将《海纳百川》置于临窗位置,窗外是繁忙的货轮,窗内是酣畅的墨韵——香港的开放品格与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在此达成美学共识。当乌克兰艺术家在留言簿写下“墨水中流淌着人类共同的和平渴望”,展览已完成从革命叙事到人类情怀的升华。
袁存建书法展引发的文化冲击波仍在扩散。它启示我们:在科技主宰的时代,毛笔依然是最具哲学深度的文明芯片;在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当下,革命记忆需要艺术载体的保鲜与传承。那些看似颤动的笔触,实则是世纪风云在宣纸上的心跳;那些斑驳的墨色,恰是历史年轮的精神显影。当香港观众离开展厅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文化觉醒: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是简单的传统回归,而是革命精神、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的三重变奏。
夜幕下的维多利亚港,袁老“光耀香江”的榜书在激光秀中格外醒目。百岁老人用笔墨在香港这座国际都会竖起的精神灯塔,其光芒将穿越时空——它昭示着:当文明以艺术的形式开口说话,人类才能真正听懂历史的启示。这场展览终将落幕,但那些在墨香中苏醒的革命基因、在笔锋下跳动的文化血脉,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更壮阔的文明华章。
作者简介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7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5月写有两万二千多首格律诗。曾于2024年8月在银川与袁老先生相处一周,深受袁老精神的鼓舞,创作了《百首诗词颂袁老》。(2025年6月2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