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港沿镇惠军村纪实
文:陈进超/上海(乡愁诗苑)
有七绝诗曰:
文明生态惠军村,
齐茂稻神专业尊。
天丽久香扬四海,
名优食品出桃源。
2025年5月30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和风吹拂。上海现代作家协会及文笔精华研究会共有11位同仁在叶振环、施永培和朱超群的率领下,来到位于崇明区港沿惠军村1236号的上海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参观访问,受到了该村党总支书记沈月华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和倾情介绍。
“惠军”这个响亮美好的名号,来之于紧贴海军农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盛产棉花;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昔日的棉场已逐渐发展为遐迩闻名的粮仓。全村干群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努力打造自己的幸福家园。早在2021年,就胜利通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市级验收。
在展品琳琅满目的陈列室里,采风者们饶有兴趣地伫足观赏。主人们向这些客人欣喜地作着介绍:上海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拥有3500亩标准化良田。合作社能够积极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师范大学及区镇农业技木部门等科技单位进行携手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并且建有现代化大米加工流水线。并且注册了“天丽久香”“瀛仙岛”等多个大米品牌商标。特别是“天丽久香”牌大米还荣获了上海市名特优产品称号。目前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达5000多吨,深受广大的市民欢迎和赞扬;并受到了时任上海市长李强的考察慰问和鼓励支持。
耳闻目睹的这一切,都给作家诗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临别之时,他们恋恋不舍地与主人们热烈握手,拍照留念,并衷心祝愿惠军人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园艺村里黄杨靓
陈进超/上海(乡愁诗苑)
先吟诗一首《七绝-港沿园艺村咏》
陈进超/上海(乡愁诗苑)
“慧心巧手种黄杨,热汗滋培园艺乡。
生态兴农方向定,发家路上步铿锵”。
采访纪实:
2025年5月30日,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上海现代作家协会、文笔精华研究会在朱超群及叶振环、施永培等领导同志,一起来到闻名遐迩的港沿镇园艺村进行采风活动。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初夏的天气,仍然异常温馨,和风拂面,惬意至极!
我们一行共十一人首先进入叶深轩志愿服务站。听取了有关园艺村的概况。年轻的党总支书记刘帅,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询问了一下“叶深轩”这样一个美妙文雅的名字,刘书记不禁娓娓道来……
早在元代时华幼武吟咏了一首黄杨诗,其中写道:“咫尺黄杨树,婆娑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龙”。 这个风雅之名由此而来。“叶深轩”乃是园艺村的第一个景点,也是园艺村志愿服务点,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接待人员登记处,通过大型屏幕,首先领略园艺村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给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服务站的门口,那棵巨大美观,造型奇突的瓜子黄杨树,神气活现,象征着一位黄杨世家,在此值日。刘书记向我们清晰介绍以后,大家就沿着这条赵公堤一路徜徉,纵目观看:只见河中锦鳞游泳,荷蕊初绽,分外妖娆!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相机,心旷神怡地摄下了这一个个精彩难忘的镜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花卉苗木一直是港沿园艺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的品种有瓜子黄杨、罗汉松、槐树和龙柏等精品。在黄杨馆里,我们尽情欣赏了各种造型奇特的造型黄杨,真是别具一格,艳姿各异,令我们目不暇接。特别是瓜子黄杨,更是独树一帜,是“崇派”造型黄杨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享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
港沿镇园艺村在 2018年就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19年再次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港沿园艺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正昂首阔步,向前猛进!未来的园艺村一定会更加娇艳靓丽!
作者简介
陈进超,男,上海崇明人,1946年9月生。上海市崇明中学六六届高中毕业。1972年参加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县优秀园丁。96年8月任阜康中学党支部书记。2006年10月退休。现为崇明乡愁诗苑理事和会长《乡愁诗苑》诗刊主编。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及上海分会副秘书长。天下诗词文学社常务副社长,《天下诗词文学》总编。
摄影:陶建幸
从妓女到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
上海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花园式饭店——锦江饭店,它已经接待了近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它的缔造者,却曾经是一个青楼艺妓,她就是青楼艺妓到商界传奇的民国奇女董竹君。
从青楼女子到商界大亨,董竹君97年人生,究竟写满了怎样的传奇,值得每一个细细品味!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一个社会底层家庭。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帮佣。董竹君是父母唯一幸存的女儿,因此自小有机会到私塾念书,这是董竹君不幸中的幸运。13岁时,父亲害了严重的伤寒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无法工作。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聪慧美丽、多才多艺的董竹君被家人送到青楼,卖艺不卖身。3年的期限,300元大洋。这个时候,经常出没于青楼的革命党人夏之时,成为她悲催命运的转机。夏说:“他喜欢她,他愿意带她走。”夏之时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军官。他不嫌弃她的出身,没有对她半点不恭。他们的结合,是命运的偶然,也是缘分的相遇。董竹君当时虽只有14岁,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她虽然也爱他,却不卑不亢,开出了自己出嫁的条件:不做小老婆;婚后夏需要带她去日本读书;将来夏从事革命,她料理家务。夏之时欣然应允,看上去是多么美好的爱情!
东渡日本,学有所成
在日本,董竹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夫妻恩爱,夏之时为她聘请家庭教师授课,聪明伶俐的她用四年时间修完了日本女子整个高中理科的课程。
回归祖国,命运巨变
因为北伐的需要,夏之时被迫回国。在夏的封建大家庭里,已经现代化的董竹君不得不转变身份,只得委曲求全,成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儿媳。董竹君为丈夫生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夏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而董竹君却十分重视女儿的成长,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1927年,夏之时被免职,由大将军都督变成了闲人。事业不顺,这个男人品性大变,变成了一个赌徒、乱发脾气的暴君。
董竹君念及旧情,感念丈夫恩德,一直忍让,直到一切都不可挽回。一次,无意中,夏之时拦截了女儿夏国琼的钢琴老师写给她的信,一看是男老师,他恼羞成怒,骂她不守妇道。董竹君反驳,却遭到夏的毒打,甚至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着要砍死她。独立女性董竹君做出了那个时代颇为惊人的决定,和丈夫离婚!可夏之时不同意,因为她是他救出火坑的,他认为她没有资格离开。董竹君没有办法,选择离家出走,身边带着四个女儿以及年迈的父母。这一年,她只有24岁!
创业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早年从日本回到成都,她就开了一家黄包车公司和一家袜厂,后来追随丈夫到上海,不得不中断了生意。在偌大的上海滩,除了双手,她什么也没有。为了生存,她办了一家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历经艰辛,为了股资,她还去过菲律宾。可是天不遂人愿,不久后,战争爆发,纱管厂被战火毁灭,辛辛苦苦的努力也付诸流水。祸不单行,灾难接踵而来,母亲去世,父亲病重。难以想象,一个离婚的孤身女人面对这一切,行走在崩溃的边缘该是怎样的绝望。
一次机缘,得到贵人指点,她创办了上海锦江菜馆。她把菜馆经营的有声有色,内里布置端庄典雅,是十分有文化的川菜馆,汇聚了上海滩最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杜月笙、黄金荣等人,董竹君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商业大老板。锦江饭店成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一直是上海最有名的饭店,至今也是上海赫赫有名的花园式饭店,服务过百计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这个创立它的女人,还参加了革命,并将自己辛苦创立得来的15万美元全部无偿的捐献给国家,成为连续七届的政协委员。
请记住这个民国奇女子,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母亲!
董竹君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一个女人,一边创业,一边供养四个女儿读书,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几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