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庙会(下)
路边
衙役过后,全县二镇八乡社戏队开始表演。只见一人举牌额过来,上写:“张渚镇恭贺陶朱公秩巡”。六人在一边敲锣打鼓,九男九女十八人舞蹈而来表演男欢女嬉(男欢女嬉前已介绍)。
第二队牌额上写着:“徐舍镇恭贺陶朱公秩巡”。又是一队六人锣鼓,随着节奏,八个少年,扭步提灯,双双而来。每个灯笼,写有一字,合成句子就是“陶业兴旺,合境平安”。其后又是八个少年,肩负扎彩扁担,各挑一担花灯。绸纱灯罩上绘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图画,如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断桥相会、孟母三迁、英台读书等。其后是八个小伙子,抬了四个大灯,灯罩透明若无,内中景观,精巧神美:第一灯,百花绽放,鲜艳夺目。十二月花仙,立于丛中,婀娜多姿,娇媚迷人。灯名是“花开盛世”。第二灯,耕牛犁田,壮汉车水。农夫掼稻,村妇扬谷。老人送茶,顽童逐狗,一派田园收种景象。人物造型,活灵活现。尤其那几个车水汉,衣裤挂在树梢上,居然是上光膀子下露屁股。灯名是“安居乐业”。第三灯,显然是塑造了一个书院景象,二三十个少年学子面案而坐,上首一老先生相向高坐,其头左右摇晃,活脱脱像在念”之乎者也”。而学生并没有专心听讲,有交头接耳的,有朝外张望的,更有玩“石头、剪刀、布”手戏的。观者莫不“啧啧”称奇,拍手叫绝。灯名是“读读读”。第四灯,是座亭台楼阁。画梁雕栋,门楣匾额,历历在目。二位官老爷,下棋亭间,丫鬟家奴,趋走各地。官轿停于廊下,衙役立于门前。灯名是“书中自有”,这两个灯景,意思是当官的都是读书读出来的。后又一灯,比六柱床还大,四个小伙子抬着,透过灯罩看进去,居然是一座龙窑。鳞眼洞里,烟火飘闪,窑头坡上,柴捆整齐。窑边草地上,十二生肖动物,或站或卧,安逸祥和,灯名是龙火呈祥。这队名堂叫美栖花灯。花灯早在汉代就已有了,宜兴花灯作为庙会一景,却是从北宋神宗皇帝辰光开始的。熙宁五年,宜兴人邵材中开封乡试第一称解元,邵刚中礼部会试第一称会元,余中中宫廷殿试第一称状元。三魁之乡的宜兴,一时名重天下。宜兴县令赵与悊荣造三魁庙,每年中秋夜在县城举行三魁花灯庙会游行,以弘扬光大其事。所以,灯会内容总带点书香文味。其后在城乡各地的花灯表演中,徐舍美栖一带制作的花灯,工艺精良,创意独特。以至如今的人们竟只知美栖花灯而不知三魁花灯了。
第三队牌额上写着:“湖㳇乡恭贺陶朱公秩巡”。又上来六人锣鼓班子,鼓声中两条大龙被十八人高高举起,翻腾扑跃而来。训龙师举球导引,两龙交错缠绕,时嬉时斗,赢得喝彩阵阵。调龙灯是一种大型活动,人少了难舞,一般只有为造桥修庙而募资筹粮才上村表演。除此只在元宵节到土地节这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它们的风采。湖㳇龙山龙岗,号称太湖之源活龙宝地,年年举办赛龙大会。宜兴及长兴、广德三县各地龙灯队,均如期而来。一来祈求沾点灵气,接点福气,同时也可相互观摩调龙灯表演,进而改进并提高自己的技艺。人们,特别是外县人们,为了听者容易明白,一般只说湖㳇龙灯,而不再细说湖㳇龙山岗龙灯了。
第四队牌额上写着:“清泉乡恭贺陶朱公秩巡”。一看便知,他们表演的是宜兴道情。二十人上来,十人为主唱,十人为拖唱。主唱者,一手持竹制哈板,一手持三跳木板。所以,宜兴道情又叫三跳道情。拖唱者,一手持老郎板,一手敲扁鼓。主托配合,且说且唱。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润委婉。宜兴方言生动活泼,一曲《周处斩蛟》,引得观者声声叫好。道情初创于两晋时代,本为道士传唱道教故事而持渔鼓竹板单口说唱曲种,叫渔鼓道情。朱元璋火烧功臣搂后,他的拜兄弟郭英,离宫出逃,改名换姓,在宜兴一带靠说唱谋生。由于说得好,追随学艺者甚多。终于在长期的研究探索和教学相长中,独创了宜兴三跳道情。并突破了苏、锡、常道情的单调、双调,而达十三调(长三调、大陆调、文字调、行路调、三枪调、茶三调、急调、平调、悲调、哭调、杨柳青调、五方对唱调、五方吟诗调)之多,并有正、反、平、苦、抢和紧六种曲子,以及韵文赋白口赋等。曾国藩在张泽桥设厘卡收税以充军饷,看了地方道情戏说:“这道情戏很有地方特色嘛。”地方绅士说:“这是宜荆的清泉道情”。于是,宜兴三跳道情便叫做清泉道情了。一部宜兴民间故事长歌《琴剑梁祝化蝶情》,更是苏浙皖等数省城乡书场茶馆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详细说唱了梁山泊、祝英台、马文才三人遭遇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人生。
第五队牌额上写着:“兰右乡恭贺陶朱公秩巡”。六人锣鼓队猛擂,二十人持棍上场,扮猴相,学猴步。攻防对仗,吼声阵阵,威武勇猛。全程招式表演了盘龙、掮龙、点水、点炮、鞭棍、踏棍、绞花、拖花八套十六节一百二十八棍,这队名堂叫楚山猴棍。楚山猴棍起源于三国辰光,那时宜兴叫阳羡县,属姑苏吴郡。出了个东吴名将叫周鲂,他收服一批深山化外之民进军营,称山越勇士。并创制了一套猴棍训练他们,既迎合了其野性,又教晓了军纪军阵,终成强兵猛队,屡建奇功。孙尚香在阳羡太华建女兵营后,为表彰周鲂,把亲将思蜀赐嫁于他,后生子周处,即斩蛟英雄阳羡第一人物。斗转星移,楚山猴棍后来一直在阳羡山区传承了下来,尤以兰佑乡楚山一带的棍法规矩成套,故名。据说有周府后人定居于此,并有猴棍图谱相传。
第六队牌额上写着:“震东乡恭贺陶朱公秩巡”。也是六人锣鼓队助舞,其后是二十二人上场。十人女装,腰扎一小船,身在船中,船底绸纱及地,双脚不露。船头船尾,堆系红菱。红菱是用老菱煮熟后,挖去果肉,涂上颜色,穿线扎成的。另十人持浆,作划船状。来回穿梭,踏节舞蹈。两个少年,银装素履,洁白如玉。背扎彩盒,且开且合,游戏其间。彩盒合则成一巨蚌,少年蹲下包裹其间,彩盒开则珍珠镶边,毫光夺目,少年缓缓起舞,这是震东乡请来的高塍菱船舞蹈队。相传,伍子胥奉吴王夫差之命,驻兵荆邑(宜兴古称)高塍。未几,水灾成患,田园成泽。高塍乡民弗知河菱可食,伍子胥教之,广采河菱解饥度荒。又在营前掘井示范,广告村民不吃洪涝脏水。后来乡民用芦秆为架,制作菱船,到营前舞蹈感谢。伍子胥被害后,乡民在其营筑庙祭祀,称伍王殿,所在村称胥井村。高塍菱船是伍王殿每年庙会的必演社戏。共和国初年,伍王殿改为胥井小学。
第七队牌额上写着:“川埠乡恭贺陶朱公秩巡”。锣鼓声响起,有几人扛了三张八仙桌和一条长凳过来。众人一看都明白要调狮子了。果然,三人举球,引出六只雄狮,随着节奏,踏跳而来,轮番表演三桌半。三桌半就是雄狮从三桌一凳垒起的高台下,盘旋而上,直达凳颠,然后腾空跃下,令人动魄惊心。调狮子戏初见于唐代,流传较广。但一般只调场子,不爬高。从清代开始,荆溪鲸塘地区的狮子舞技艺逐渐独树一帜,其一是能在大场广众之间表演三桌半,其二是登堂入室能盘柱上梁,更为难得的是其三,能在行船桅杆上攀旋而上,飞身而下。狮身颜色也在绿色中夹有金黄带红色彩,格外好看,号称鲸塘青狮。这次川埠乡从鲸塘请来扮演六只雄狮的十二个小伙子,都是从小就跟师傅练出来的,功夫十分谙熟。连宜荆县太爷都跟着声声叫好。
第八队牌额上写着:“丁山乡恭贺陶朱公秩巡”。又是一队六人锣鼓,二十人双排过来,头戴锅盖帽,身穿英雄巾,腰扎马身,左手牵马头,右手举马鞭,踢踏而来。其马用竹篾扎架,绸布蒙身。分前后两截,人在中间,状如骑马,这是丁山请来的唐门马灯舞蹈队。唐门马灯创始于南宋,岳飞于宜兴城西南一百回合大败金兵,消息传来,宜兴百姓焚香点烛,奔走相告。宜兴民间艺人周锡斌扎制五色马,由五个少年扮演岳家军五大将领,周自己举得胜令箭,提岳字灯笼,走街穿巷,从人敲锣打鼓相随,庆祝胜利,竟通宵达旦,倾城狂欢。后马灯戏逐步发展出如现在表演的斗马、穿叉等各种阵法,以及配乐歌咏演唱。并一度成为岳飞后人所在地、宜兴周铁唐门岳家庄祭祀先人社戏的必演节目,故名。
第九队牌额上写着:“蜀山乡恭贺陶朱公秩巡”。其社戏阵容较大,达三十余人。分别持抱大胡、中胡、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长箫、手笙、竹笛、腰鼓、面锣等各式乐器,演奏了一曲《大江东去》。其声振奋激昂,如浪奔泻。听来如临江河,目睹怒流。这队名堂叫宜兴丝弦。当年王昭君出塞和亲,京城人多不愿去。朝廷命江南各县,训练乐工随嫁,江南民乐得以迅速发展。南北朝时,常州人萧衍坐龙庭称梁武帝,更将家乡乐工招进宫廷演奏,作为上朝专用礼仪形式,并正式定名叫丝弦。于是,吴越各地民乐都称丝弦,也叫江南丝弦。作为常州属县,宜兴(那时叫义兴)多人进宫献技,数百年后,宜兴丝弦艺人终于创作出了堪称江南丝弦的代表作品《宜兴丝弦》。
第十队牌额上写着:“汤渡乡恭贺陶朱公秩巡”。汤渡乡是这次秩巡庙会的东道乡,也是这次秩巡庙会的组织和承办者--丁山陶业溪货会会所所在地。丁山陶业按产品种类和分布地区现在有溪货、黑货、粗货、黄货、砂货和紫砂六大会所。汤渡乡上场表演的是从官林请来的客队,达三十人之多,只见十五人扎红头巾,系绿腰带,持长棍上场。另十五人扎黄头巾,系蓝腰带,一手持大盾,一手握大刀上场。在锣鼓声中,双双对仗。走阵翻花,步转跳跃。飞身扫棍,刀劈盾挡。呐喊连连,吼声阵阵。一阵快战后,鼓声骤停。只见持棍者将棍猛戳地面,棍竟能入地脱手直立。又拾砖猛砸盾牌,砖碎而盾不伤。握刀者,吹发过刃,立见两分。三招过后,全场皆惊,连台上县太爷和乡董会长们都站起身来点头。这队名堂叫座庄盾刀,相传,明初常遇春死后,部将陈德、王志、张恨、陆叶,弃官出走,隐居宜兴官林座庄村。为了帮助村民强身防盗,参照练兵招式,创制了这套既练真功,又见花哨的独特舞蹈。主要阵式有螃蟹、长蛇、荷叶、双喜等。
秩巡队伍每队相隔约百步,载歌载舞,且演且行,缓缓前进。从汤渡东岳庙出发,沿汤渡河西岸北走,过丁山南园桥,经蠡墅村转东,直至蜀山城隍庙前方才停下。
城隍庙在娘娘庙东边,蜀山脚下的平地上。庙内供奉着城隍老爷、南方星君、痘司神明、眼光娘娘、百花娘娘和陶朱公老爷神像,院门外立有同治九年重建碑。
陶朱公神像进了用毛竹新搭建的高近二丈的临时大圣棚内,圣棚外开阔的场地上,摆放了几十张台登。大家一路走一路演,早已十分吃力,于是纷纷坐下歇落。坐下后,才觉得肚子也饿了。原来太阳早已过了中昼。一会儿,有人端来了一碗碗的酒酿汤圆,各人吃了两三碗,肚子填饱了,便开了话箱闲谈。约摸过了二袋烟的工夫,只听“嘡嘡嘡”一阵铴锣声,坐圣开始了。
关于坐圣,前文已作介绍,这里不过规模更大一些罢了。由于没到各龙窑、各工场去巡视坐圣,于是,各龙窑、各工场写了自己的牌额,举在圣棚前排开,接受朱批。批后拿回去往地上一插,说声:“陶朱公朱批在此,如圣亲临,窑运长旺,陶业永旺。”坐圣省去了灾星一节,宜荆十大社戏却又热热闹闹地表演了一番。
回程是走的水路,整个秩巡队伍,上了二三十条大班船。一律以拉纤为主,慢慢逆水行进。浩浩荡荡,前后拉开数里之遥。这时,刚还在西山颠上撑着的太阳落了下去。余晖漫过,天色黑了下来。各船船头船尾,灯笼高挂。特别是美栖花灯,光彩更胜白昼。一路上,各船社戏,争相献技,两岸观者涌堵,欢声雷动。直至回到汤渡,早已过了子夜,月挂西山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