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郭丽的文章《郭丽:玩教育,让童年在“五商”浸润中绽放光彩》(见附录)以“玩教育”为核心,深刻探讨了教育对童年价值的重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教育新画卷,为教育革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立意深刻,直击教育痛点
文章开篇直指应试教育焦虑下童年生态的失衡,以“玩”为突破口,推出孟国泰先生名言:“玩,是童年最大的意义”,精准切中当下教育功利化、模式化的弊病。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体系完备,构建“五商”框架
作者以孟国泰先生的“五商”理论为骨架,从体商、情商、智商、创商、和商五个维度,全面阐释了“玩教育”的实践路径。每个维度下又细分多个层面,如体商培育涵盖体格、体质、体魄与体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这种体系化的构建,使“玩教育”不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范式。
案例鲜活,诠释教育真谛
文中穿插大量生动的游戏案例,如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角色扮演等,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玩教育”的趣味性,更揭示了其在身体锻炼、认知发展、情感培养等方面的多元价值。例如,通过“医院游戏”说明情商培育中的梦想启航,以“寻宝游戏”阐释智商开发中的观察与记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玩”与“育”的深度融合。
语言灵动,彰显教育情怀
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善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将“玩”比作“童年时光宝盒里的明珠”,形象地凸显其珍贵;引用孟子、爱因斯坦等名言,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呵护,如“让教育成为点燃生命的火焰”“培育多元生命的花园”等表述,传递出温暖而深沉的教育情怀。
总之,此文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重新审视童年教育的视角,引领我们思考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儿童在“玩”中自由生长,绽放生命的精彩。
作者:青力、阿鹰
附录
郭丽:玩教育,让童年在“五商”浸润中绽放光彩
一、引言:重新发现童年的本质
当应试教育的焦虑如雾霾般笼罩童年,当标准化的成长模具正在压平生命的褶皱,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究竟该为童年留下什么?
在教育的广袤版图中,“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童年的时光宝盒里。2025年6月1日,以“玩教育——玩是童年最大的意义”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对童年教育的全新认知。孟国泰先生的一系列论述,从玩文化、玩课程,到玩课堂、玩管理、玩质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玩教育”体系;而体商、情商、智商、创商、和商的提出,更像是五把钥匙,开启了童年成长的五扇大门,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童年价值的大门。在“从2025年起,聚好玩的人,办好玩的学校,把教育玩好”的宣言中,隐藏着教育回归生命本质的密码——以“玩”为舟,载着儿童在体商的强健、情商的丰润、智商的灵动、创商的迸发、和商的圆融中,驶向童年应有的星辰大海。从幼儿的蹒跚学步到童年的茁壮成长,“玩”贯穿始终,助力孩子在这五个维度上实现层层递进的发展。
二、体商培育:在玩中塑造生命的基石
(一)玩出体格:运动游戏中的生命绽放
“玩体格,玩体质,玩体魄,玩体态”,孟国泰先生用四个“玩”字,勾勒出体商培育的生动图景。在传统教育中,体育常被视为“副科”,但在“玩教育”的理念里,它是生命成长的根基。如跳房子游戏,孩子们在方格间蹦跳,不仅锻炼了腿部肌肉,更在规则遵守中培养了空间感知力;又如拔河比赛,一声“加油”凝聚的不仅是团队力量,更是对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这些充满趣味的“玩”,让体格锻炼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充满欢乐的生命体验。当孩子们在玩中舒展肢体,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对生命活力的认知与热爱。
(二)体质提升:游戏背后的健康密码
体质的增强,从来不是孤立的体能训练,而是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达成的目标。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鸡”们在躲闪中提升反应速度,“母鸡”张开双臂的守护动作锻炼了肩部力量,“老鹰”的快速奔跑则增强了心肺功能。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是对身体各系统的综合锻炼。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孩子们不会因枯燥而放弃锻炼,反而在趣味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当玩耍成为习惯,体质的提升便如春风化雨,悄然发生。
(三)体魄与体态:玩出生命的姿态
体魄的强健,不仅体现为力量与耐力,更表现为生命的姿态。在“玩教育”的场景中,孩子们可以在攀爬架上挑战自我,展现勇敢的姿态;在舞蹈游戏中舒展身体,演绎灵动的韵律;在队列游戏中整齐划一,呈现庄重的威仪。这些“玩”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良好的体态,更在挑战与协作中培养出自信、坚韧的生命气质。正如孟国泰所言,“玩着玩着,体商就高了”,这种高体商,是生命最本真的活力彰显。
三、情商培养:在玩中丰润心灵的土壤
(一)梦想启航:游戏中的心灵憧憬
“玩梦想,玩兴趣,玩情感,玩性格”,情商的培育始于对心灵世界的关注。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化身科学家、医生、教师,用玩具搭建心中的梦想世界。这种“玩”,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当一个孩子在“医院游戏”中认真为“病人”听诊,他不仅在体验职业的责任,更是在构建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孕育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种在玩中萌发的梦想,如同种子埋入心灵土壤,终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二)兴趣滋养:玩耍中的热情点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玩”正是点燃兴趣的火种。在手工制作游戏中,孩子专注于捏制一只小泥鸭,这份专注源自内心的喜爱;在自然探索游戏中,他们蹲在草丛前观察蚂蚁搬家,这份好奇驱动着对世界的探索。孟国泰强调“玩兴趣”,因为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们会自发地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物。这种由“玩”而生的兴趣,不仅能带来当下的快乐,更能成为一生热爱的起点,为心灵注入持续的活力。
(三)情感与性格:玩中的人际必修课
情商的核心,在于对情感的认知与人际的交往。在“过家家”游戏中,孩子们扮演父母、孩子的角色,学会理解不同身份的情感需求;在团队合作游戏中,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商、妥协,懂得了包容与分享;在竞争游戏中,面对成功与失败,他们学会了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玩”的场景,如同微缩的社会,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认识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感受,逐渐形成乐观、友善、坚韧的性格。正如孟国泰所说,“玩着玩着,情商就高了”,这种高情商,是心灵丰润的外在显现。
四、智商开发:在玩中激活思维的源泉
(一)观察与记忆:玩耍中的认知启蒙
“玩观察,玩记忆,玩思维,玩想象”,智商的开发始于对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寻宝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寻找线索,这不仅锻炼了观察力,更在记忆线索的过程中提升了记忆力。如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记住它的形状与颜色,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实则是认知世界的基础训练。当孩子们学会用观察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记忆的能力储存经验,他们的认知大厦便有了坚实的基石。
(二)思维碰撞:游戏中的智慧火花
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在“玩”的碰撞中发生。在拼图游戏中,孩子需要分析图形的关系,寻找合适的拼接方式,这是逻辑思维的锻炼;在故事接龙游戏中,他们要根据前一个人的情节展开想象,构思新的故事发展,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孟国泰倡导的“玩思维”,正是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玩耍中,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在“司马光砸缸”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会思考除了砸缸之外的救人方法,这种思维的拓展,正是智商提升的生动体现。
(三)想象飞扬:玩中的创造天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而“玩”为想象提供了自由的天空。在积木搭建游戏中,孩子们可以用简单的积木创造出高楼大厦、宇宙飞船,这是空间想象的展现;在“假如我是外星人”的幻想游戏中,他们描绘着异星的奇妙世界,这是奇幻想象的迸发。孟国泰强调“玩想象”,因为想象是智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当孩子们在玩中自由驰骋想象,他们不仅在构建虚拟的世界,更是在为现实世界的创新储备力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玩教育”的理念里,想象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五、创商激发:在玩中释放创新的潜能
(一)个性张扬:玩中发现独特自我
“玩个性,玩创造,玩创新,玩人格”,创商的培育以尊重个性为前提。在“创意时装秀”游戏中,孩子们用报纸、塑料袋等材料制作独一无二的服装,展现自己的审美与个性;在“我的小发明”活动中,他们根据生活中的观察,设计出奇思妙想的“作品”,如给书包加装滑轮、为雨伞设计夜光标识等。这些“玩”的形式,让孩子们摆脱标准化的束缚,敢于展现独特的自我。正如孟国泰所说,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当每个孩子都能在玩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创新的种子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二)创造与创新:游戏中的突破之旅
创造与创新,往往诞生于“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科学实验游戏中,孩子们混合不同的颜料,观察色彩的变化,可能会意外发现新的调色方法;在搭建游戏中,尝试用不同的结构支撑重物,可能会创造出更稳固的搭建方式。这种在玩中发生的“意外发现”,正是创新的萌芽。孟国泰倡导的“玩创造,玩创新”,就是要保护孩子们的这份好奇心,让他们在自由玩耍中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如莱特兄弟小时候玩风筝,最终创造了飞机;牛顿在苹果树下玩耍,发现了万有引力。历史证明,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源于最初的“玩”。
(三)人格塑造:创新背后的精神力量
创商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更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在“挑战不可能”游戏中,孩子们面对困难不放弃,培养了坚韧的品格;在团队创新项目中,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在展示创新成果时,他们敢于表达自我,树立了自信的人格。孟国泰强调“玩人格”,因为创新需要勇气、毅力、合作等精神力量的支撑。当孩子们在玩中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他们便拥有了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六、和商构建:在玩中探寻共生的智慧
(一)和真之美:玩中孕育真诚之心
“玩和真,玩和善,玩和美,玩和乐”,和商的核心是对和谐关系的认知与构建。在“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中,孩子们在规则的约束下真诚交流,学会了坦诚相待;在“分享玩具”活动中,他们体验到给予的快乐,懂得了真诚分享的意义。这种“玩和真”的过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真诚的价值,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正如孟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玩教育”中,真诚是和谐共生的第一法则。
(二)和善之德:玩耍中的包容之道
和善是和谐的基石,而“玩”为培养和善之德提供了实践场景。在“角色互换”游戏中,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他人的处境,从而学会理解与包容;在解决游戏中的冲突时,他们通过协商、妥协达成共识,懂得了和善沟通的重要性。孟国泰倡导的“玩和善”,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感受和善的力量。如在“森林运动会”的角色扮演中,“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象征,而是与“小动物”们共同游戏的伙伴,这种对“和善”的演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三)和美与和乐:玩中追寻共生之境
和美是和谐的美学境界,和乐是和谐的情感体验。在“校园合唱”游戏中,不同声部的配合形成美妙的和声,这是“和美”的直观呈现;在集体游戏胜利后的欢呼中,孩子们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这是“和乐”的真切体验。孟国泰强调“玩和美,玩和乐”,因为和谐不仅是一种关系状态,更是一种充满美感与快乐的生命体验。当孩子们在玩中欣赏到和美之景,感受到和乐之情,他们便会主动追寻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共生之道。
七、 结语:让“五商”在玩中自由生长
从体商的强健体魄,到情商的丰润心灵;从智商的激活思维,到创商的释放潜能;再到和商的构建和谐,孟国泰先生的“五商”理论,为“玩教育”提供了清晰的育人图谱。在2025年这个新的起点,当我们真正理解“玩是童年最大的意义”,就会明白: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生命的火焰;不是塑造标准件的模具,而是培育多元生命的花园。让我们聚一帮“好玩的人”,办一所“好玩的学校”,在“玩文化”“玩课程”“玩课堂”“玩管理”“玩质量”的实践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玩”中自然生长出体商的活力、情商的温暖、智商的光芒、创商的勇气、和商的智慧。如此,童年才能真正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玩教育”的滋养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