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气中寻找文化的根脉——读《在汪曾祺家过端午》有感
王干的《在汪曾祺家过端午》以一次寻常的端午节家宴为切入点,却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文章看似记录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一顿家常便饭,实则揭示了传统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的深刻命题。
汪曾祺先生将烹饪视为"创作"的态度令人动容。在他眼中,做菜不是简单的家务劳动,而是从买菜开始的"完整构思"。这种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能力,恰恰是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当汪先生灵机一动用茶鸡蛋凑足端午"五红"(注:部分地区端午食俗)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习俗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随生活情境灵活变通的文化基因。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远比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更有生命力。
文章通过43路公交车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的城市风貌。那个"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交通状况,与今天的地铁早高峰何其相似。但不同的是,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反而更珍视人际交往的温度。"有座位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感慨,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读来,既令人莞尔,又发人深省。我们拥有了更多便利,却似乎失去了那份简单交往的纯粹快乐。
汪曾祺夫人施松卿老师对"五红"习俗的好奇与汪曾祺对家乡风俗的关切,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对话场景。归国华侨与乡土作家之间的这种交流,恰如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话。王干在文中提到,乡村"还是把端午节当作一个'节'过的",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道出了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当艾草只能在怀柔的路边被偶然发现,当鸭蛋青壳装萤火虫的游戏已经无人玩耍,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该如何为这些文化记忆寻找栖身之所?
汪曾祺"笑而不答"的反应,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确切的答案,有些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干后来在歌词中"化用"汪曾祺的意境,正是文化传承的绝佳例证: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
读完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俗细节,而是那种将传统文化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完全复制那个时代的过节方式,但可以学习汪曾祺那种将生活艺术化的能力。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形式上的复古,而在于精神上的延续;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内心的认同。
在这个端午节,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慢脚步,像汪曾祺那样认真地准备一顿饭,像王干那样用心记录一段交往,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文化的温度,在烟火气中寻找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