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粽子情
王侠
端午节又快到了,粽子的那个香气如同一叶扁舟,载着我对母亲的思念,悠悠地划过时光的水面,又驶向了我的脑海。每到端午时节,那熟悉的粽香便会在记忆深处弥漫开来,而母亲忙碌的身影,也在这粽香中愈发清晰。
小时候,物资匮乏,但母亲总能在简朴的日子里,为我变出最美味的粽子。端午节之前,母亲便开始四处奔波,寻找包粽子的食材。她会去离家较远的集市,只为买到上等的江米。那江米粒粒饱满,晶莹剔透,像是从稻田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珠。母亲说,好的江米是粽子的灵魂,只有用这样的米,粽子才会香甜软糯。她还会挑选上等的红枣,那些红枣个头大,颜色鲜红,咬一口,甜滋滋的。红小豆也是母亲的必备食材,她会仔细挑选,一颗颗饱满的红小豆,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宝石。至于粽子叶,母亲更是精挑细选,她要的粽子叶又宽又大,叶片完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母亲说,这样的粽子叶能让粽子在蒸煮过程中充分吸收叶子的香气,让粽子的味道更加醇厚。
食材备齐后,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把江米泡在水里,让每一粒米都充分吸水,变得饱满。红枣和红小豆也被清洗干净,红枣去核,红小豆煮至半熟,这样包在粽子里,既能保持食材的原味,又不会因为煮的时间过长而变得糊烂。粽子叶也被母亲放在锅里煮,煮过的叶子更加柔韧,不易破裂,而且还能去除叶子的涩味,让粽子的香气更加浓郁。
第二天上午,母亲便开始包粽子。她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盆泡好的江米、一盆红枣、一盆红小豆,还有一堆煮好的粽子叶。母亲的手法娴熟,两三片粽子叶在她手中一弯一转,就变成了一个圆锥形的小窝。最底下先放一颗红枣,然后是江米,再放一颗红枣,最后再填满江米,把粽子叶折过来,包裹住馅料,用细绳紧紧地捆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包的粽子瓷瓷实实,结结实实,每一个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包好的粽子被整齐地码放在大铁锅里,母亲在锅底放上松木干柴,点燃火,水烧开后,粽子就被放入锅中。母亲说,用松木干柴烧出来的粽子,会有一种独特的木香,和粽子的香气融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粽子在锅里煮着,母亲就在灶台边守着。火苗在锅底跳跃,水汽在厨房里弥漫,粽香也在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来。一个小时后,母亲会用筷子把锅里的粽子翻腾一下,把底下的粽子放到上面,上面的粽子放到下面,这样能让粽子受热均匀,煮得更加透彻。两个多小时后,粽子终于出锅了。母亲打开锅盖,一股热气腾地冲出来,带着浓浓的粽香。粽子被捞出来,放在盘子里,一个个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解开细绳,剥开粽子叶,只见那江米晶莹剔透,红枣和红小豆镶嵌其中,像是宝石点缀在白玉上。我咬上一口,江米的软糯、红枣的香甜、红小豆的绵密,还有粽子叶的清香,瞬间在口中交织在一起,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很可能会赛过当神仙当皇帝老儿。
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总是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呢。”吃不完的粽子,母亲会用凉水泡着,一天换几次水,这样能让粽子保持新鲜,不会变质。每次我回想起那些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我做出了世界上最美味的粽子。
后来,我插队到延安离开了家。但只要我回京,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好食材,为我包上一大锅粽子。那些粽子,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母亲对我的爱和牵挂。每当我咬下一口粽子,那熟悉的香气就会让我想起母亲忙碌的身影,想起她为了给我包粽子而四处奔波的情景。母亲的粽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味,也是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我的父亲母亲,是支持我去上山下乡的,他们的革命经历说明了永不叛党,永远的听党话。
母亲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母亲的爱和付出,承载着我对家的思念和眷恋。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的粽子始终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智慧,为我创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童年,少年与青年。她的粽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味,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和崇敬。
还有两天,又一次到了端午节,母亲的粽子,似乎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它不仅仅是一种甜美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我咬下一口粽子,那熟悉的香气就会让我想起母亲的爱,想起她为我付出的一切。母亲的粽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味食品,那粽子也是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感恩的一个开头。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