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忆(三)
作者:武稳祥
为了给写村史提供资料,应理余的提议,把村里的一些以往的旧事回忆成文。第一集写了过去搞家庭副业“掐帽辫”的往事,第二集写了过去生产队农耕农活的真实情况。这第三集我想把农村今昔的巨大变化如实写写,也算留下个文字记录。
自从1978年底,党中央胜利召开了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停止了左倾的不断斗争,实行了战略转移主抓经济。大会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万里神州大地,吹暖了亿万人民的心房。
政顺人和,莺歌燕舞,沧桑巨变,天翻地覆。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无论城乡 高楼林立,我们伟大的祖国空前强盛。广大人民丰衣足食,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精神 快畅振奋,欢声载道。(当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另当别论)
诸事繁杂,先写个啥呀?就以吃 穿 住 行 为序,逐一对比着说说吧。
常闻“民以食为天”,无论哪朝哪代,人民‘吃饭’是头一件大事。过去,由于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一直不高。每年按照上级下达的公购粮任务完成后,再留过来年的籽种及牲口饲料外,所剩的不多了才是口粮。由于所分的口粮少,所以年年不够吃。借粮 买黑市粮,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因为夏粮太少,所以那些年 人们都特别重视秋作物(以苞谷为主、还有红苕豆类谷子等)。日常生活都是粗粮多细粮少,馍很少、多数以红苕代替馍。由于红苕怕冷 难以贮存,那时候家家都挖的有‘窨子’,专门存放红苕。
有的人还把麦面带到城里,1斤麦面可换2斤包谷面,也就是为了能多吃一点。那时候城里人供应的也是粗粮多细粮少。听说川道种米的人,也有人把大米带到城里,1斤大米也可换2斤苞谷面。
农村‘三夏大忙’之际,天气特别炎热。人们一边龙口夺食 收割碾打小麦,一边抢种秋季作物。种苞谷、间苗、锄苞谷、上肥料等。成熟黄了扳苞谷、剥苞谷、晒包谷,挖苞谷杆、抱苞谷杆。腾出地又抢种麦子。汗流浃背,确实也十分辛苦。
那时候 国家实行的是票证政策,买饭要粮票,穿衣买布要布证(每人每年1丈7尺2寸)。另外:油票、煤票、肉票、糖票、菜票、烟票、酒票等。各种购货本 购货证、份、点等,不一而足。
那时候的物价 确实很便宜,1斤小麦0、12 -0、13元,1斤肉0、83元,1斤盐0、17元,1斤醋8分,1斤酱0、13元,一盒火柴2分,1盒宝成烟0、19元,农村大多数人都抽8分的经济烟或0、14元的羊群烟。
我至今都记着:那时由我村往北下坡10里的三兆村东门的商店,醋卖7分钱,我们一帮小娃们曾多次结伙、路过杜陵脚下,提着大口瓷罐罐去打醋,来回跑20多里路 就是为了便宜那1分钱。
特别是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娃、跟着一个姓张的大人,到东川十几里的等驾坡村去打醋。那时候也很少见到小口的塑料壶,我们都步行走路、提着大口的瓷罐罐,醋就不由得往外洒。我们就都预先剪十几个2寸长的麦秆 漂在醋的表面,以减少波动,这件往事我至今记忆尤深。
那时候,人们平时很少能吃到肉,每逢过年 队上就要杀个大肥猪,全队的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去分肉。若偶尔到公社收购站去割2斤肉(当然是凭肉票),由于平时极缺油水,人们都还希望肉尽量能越肥越好。绝对不像现在 人们都总想多割些瘦肉。
由于粗粮多,早晚稀饭都是苞谷糁,就饭大多是用萝卜缨子或白菜帮子窝的酸菜。我记着小时候每年冬初,黎明 我们小娃们就被大人喊醒,各拿着一条绳 要跟着大人们,推着推车子,背着满天星斗,踏着遍地月光,要到城郊蔬菜区去拾人家不要了的萝卜缨子和白菜帮子。因为要上两个大坡(我们小娃们就都曳车子),拾回家来 母亲洗净后 就要窝一大瓮酸菜。全家要就饭一个冬天呢。
那时候中午饭多是‘打搅团’或‘过凉鱼鱼’。若吃腻了 有时还“粗粮细作 苞谷面压饸络”。我记着70年代初 我们奉命去修‘徐家沟水库’时,那时每人每天只2毛钱的伙食费,灶上就经常压的饸络。
现在国家的大形势好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今非昔比、吃穿不愁。城里有的人 鱼肉都吃腻了,偶尔吃个粗粮 就图吃个稀罕新鲜减肥。那里知晓我们农村人 那时就是靠它们度命的,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我们这辈人深深地饱尝了‘饿’的滋味,现在的年轻人没经过、当然也就体会不到的。
那时候,凡是进口的东西、一律冠一个“洋”字。如洋人 洋文 洋车 洋枪 洋炮 洋轮 洋房 洋马 洋面 洋布 洋糖 洋碘 洋钉 洋火 洋灰 洋镐 洋瓷碗 洋瓷缸子 洋瓷盆子等等。 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什么都能制造,怎能不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呢!
“衣食住行”,衣服也是门面,故穿衣排在首位。在那艰苦的岁月,谁若要能穿个‘的确良’衫子 或‘凡立巾’裤子,就要引得周围多少人羡慕啊!
那时候,不论衣裤、十有六 七,都有补丁。出门或走亲戚,向别人借衣裤或借鞋帽,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现在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物品丰富 琳琅满目,随心所欲。人们不再是只为了御寒遮体,而都是讲时尚 赶时髦(尤其是女的)。过去,提倡发扬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强调“新三年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雷锋精神。过去的那样的寒酸情况,若是搁到现在 如今的年轻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过去,衣裳穿的时间长了难免就磨有破烂,自然就打补丁,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现在 衣裳样式不时兴了,就抛弃重买新的。特别是女装和童装,有多少衣裳 看着还新新的 就不要了。年龄大的人看着都心疼。特别是有的女娃 为了过时髦瘾,还把新裤子故意剪几个窟窿,以求与众不同而引人注目。
过去 土路见下雨雪 就泥泞难走。那时雨衣也很少见,我们就披着蓑衣去上学。那时的雨靴也很少,我们男娃 大多就穿‘泥屐’(个别人打赤脚),啥是泥屐呢?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没见过的。就是把一块木板做成象鞋底的摸样(两头微翘),在两头中间各凿一个方榫,安上两个2寸高的‘足’,再按程序紧紧绑好绳子,然后象高跷一样 慢慢彳亍前行。
那时候 人们大多都很贫穷,我们都是背着布兜兜书包去上学。6队的于姓同学他爸是个老木匠,还给他钉了一个薄木板书包。它成了我学校唯一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时的学费也很少,每个学期1、5-2、5元,但也有个别人交不起。我村7队的冯姓同学 每年都是减免学费的贫困生。那时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是 我们学习还是蛮刻苦勤奋的。
过去,人们大多都住的是 用土胡基一边盖的厦子房,少数条件较好的人家才有鞍间房。我村各队都有少数家庭 住的是窑洞。因为贫穷,还有的几家子一同挤住在一个院子里。
社会发展到现在,今非昔比,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各家都是独立的院落,有的户还是几院子。房子由过去的土木结构的房子,进步到一砖到顶的楼房了。水泥砌墙,瓷砖铺地、瓷片装潢门面,又新颖又气派,一家比一家阔气时兴。大多都是二到三层,我村最高的楼房竟有六层。
随着国家的大好形势,我村的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大街小巷全都水泥硬化,又宽阔又平坦。过去令人羡慕向往的高筒雨靴,现在都闲置无用了。
自古以来 多少辈子人们都是步行。过去,谁若能有一辆自行车,骑上它又威风又自豪,那可是多么令人羡慕啊!我还是75年给公社做木工活时,成德明书记给了我了一张购车票,而买的一辆红旗牌加重自行车,当时把人高兴地都合不拢嘴了。它驮着我和木工工具,走城串乡打工了20多年啊!
过去,只有大干部才坐小轿车,又豪华又高档。现如今,几乎家家都有小车,有的家庭还有好几辆。白天都各自东奔西忙,一到晚上,各种小车停的满街盈巷。现在的车太多了,难怪就经常堵车。
过去,只公社有一部电话,后来村上办公室也有了一部电话。再后来普及到每个家庭都安装了固定电话,有事通信 可方便多了,真令人高兴!现在又进步到人人都有“手机”,机不离手,功能很多,又方便又快捷。
我村是60年代通上电的,记着刚有电了、 把人都高兴得喜笑颜开。尤其是我们小娃们,把电灯绳绳一拉电灯就亮了,再一拉就又灭了,令人又新鲜又惊奇,好不开心啊!
那时由于农村贫穷落后,那年 我村上买了第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晚上男女老少许多人都挤着去看。人太多 远处站的当然看不见,也没办法。
记着有一次我和岁民给东伍村一家做木工活,有一天下雨了,我俩就被安排在厦房歇息。半截柜上有一台12寸黑白电视,我俩逮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饶有兴趣地看了半夜。因为都没用过电视,应该关机了 却不知道咋样才能关,把人急得好半天。我灵机一动 去拔了插销 才关了。你看好笑不?
过去,农村劳动日价值低不用说。出外打工的工价也很低:一般普工每天是1、72元,我们木工属技工、每天是2、42元。在农村每天是2 一 2、5元。现在出外打工 每人每天挣几百元,真让人都不敢相信。整个物价大大上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 人正年轻能干,工价却低,也挣不了多少钱,勉强维持个生活。现在工价再高,但我们都已上了年纪,也干不动了,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如此情景 让我由不得想起了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你再英勇善战,偏逢机遇不佳,临到老年 也不得‘封侯’。
但又闻:“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回过头来看 自己也就没有挣钱的“命”,几番折腾 干啥都不成,屡屡败北。迫于无奈 收心了吧,就专心务个这不挣钱的文字吧。尽管才疏学浅基础差,但这也是我一生唯一的爱好。因而,任凭讥讪,逆流勇上,呕心沥血,自强不息。以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自寻乐趣吧。
总之,我们这一代人 饱经沧桑,前半生经历了各种困苦和艰难,后半生却赶上了这好时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也该知足欣慰了。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 伟大祖国的空前强盛,以及我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怎能不令人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怎能不纵情歌颂改革开放的好国策呢?
正是:
1
不 堪 回 首 忆 当 年,
缺 吃 少 穿 度 艰 难。
紧 抓 政 治 漏 生 产,
家 国 贫 穷 枉 恨 天。
2
欣 逢 改 开 世 事 变,
丰 衣 足 食 万 民 欢。
伟 大 祖 国 盛 空 前,
怎 不 衷 诚 讴 歌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