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留赋》
贾国申
维扬东鄙,高邮南陲,昔有汉留故地,枕运河而襟湖荡,接吴风而承楚韵。虽建制沿革已入新元,然史脉如缕,英魂犹存,其风浩浩乎贯古通今,其情灼灼兮照彻天地。今以赋体追怀,兼记戊子年(2008)五月十二日,余恰在汉留镇停驻,亲历川地震讯传来时,斯地人情之温,至今感念。
一、古意绵长:仁善为基,薪火相传
溯夫地名之始,或载楚汉相争时,刘邦麾下过此,见村妇舍己子而护侄,感其仁厚,遂令军不犯境,“汉留”之名因善而肇;又闻胡骑南下,继母抱异姓孩童疾走,言“亲儿可舍,孤侄不可弃”,敌酋叹其大义,敛兵而去。二则传说,皆以慈心立世,若春阳融雪,化干戈为玉帛,此仁善之根,深扎于斯土民魂,千年未凋。
至若“三月三”庙会,肇自光绪十八年,盛于市井,兴于乡闾。当是时,鼓乐喧阗震四野:腰鼓击节,如春雷破冻;莲湘翻飞,似彩蝶穿花;挑花担者踏歌而行,舞龙灯者腾跃若飞,更有高跷艺人履险如夷,于锣鼓声中演绎人间百态。集市上,新蔬滴露,小吃盈香,犁锄箕帚承农耕之韵,桃苗梨枝含春播之期。乡人摩肩接踵,笑语盈耳,此非独商贸之盛,实乃千年乡风之活态传承,烟火里藏着岁月温厚的褶皱。
二、赤焰燃魂:铁血丹心,山河为证
姚费庄者,位处江、兴、邮三邑之交,昔号“苏中小延安”。抗战烽烟起,苏中一分区机关驻跸于此,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贤哲巨擘,曾于茅舍油灯下擘画乾坤。一九四三年仲夏,龙潭大队战士为护军资船,与敌鏖战于河畔。敌众我寡,而壮士无惧:机枪手血战时犹咬敌耳,五勇士扼桥头肉搏至仆,六英雄踞瓦屋背水而战,皆以捐躯赴国难。更有乡老赵凤才泅水渡舟,助将士突围;村民曹同兴冒族灭之险,护惠浴宇妻生产——军民鱼水情,化作烽烟里的青铜碑刻,每一道血痕都在诉说:此土非独膏腴,更有铁骨撑起天地。
三、尘缘偶记:震讯忽至,乡暖惊心
忆戊子年孟夏十二日,余因事暂留汉留,宿于运河畔老巷。午后忽闻广播传川蜀地震噩耗,镇中街巷一时寂静,旋即乡邻奔走相告,茶馆里老者攥着旱烟袋喃喃“遭难了”,杂货铺老板娘忙从柜台下翻出旧收音机,调大音量时手竟微颤。暮色中,有村夫肩挑新割的韭菜,见外来客独坐檐下,默不作声地塞来一把,只道“炒盘蛋,压压惊”;隔壁阿婆端来土灶煮的麦仁粥,碗沿还沾着柴火味,说“吃饱了,心不慌”。是夜雨落,檐水滴答如泣,而邻舍陆续有人送来干草鞋、旧棉被,言“镇上没大事,你们安心住”。此一日虽未亲历震灾,却见斯地百姓于惊惶中犹存恻隐——如运河水遇巨石则绕行,逢干涸便聚力,天生一股承古传今的温厚,恰是传说中“护孤存善”的血脉在时光里悄然流淌。
四、新元焕彩:文脉赓续,向光而行
今虽镇名已易,然精神不死。昔日战壕遗址,成青少年德育之堂,弹壳陈列处,常有来者肃立;旧年议事祠堂,化乡村文化驿站,非遗展演时,鼓乐再续新声。更兼乡人以红旅为翼,融田园观光于历史追忆:春可见千亩麦浪翻金,秋可赏万株柿灯映日,游客访新四军旧址,食农家土菜,听老人口传往事,于稻花香里触摸岁月的厚重。
科技兴农之处,无人机巡田如鹰隼,智慧大棚育出反季珍蔬;文旅融合之境,民宿依水而筑,文创产品载满乡愁。此非独经济之腾飞,实乃汉留以古仁为魂、以赤心为骨,在新时代熔铸的精神图腾——既守得住“晨兴理荒秽”的田园本真,亦握得住“云端连四海”的发展契机。
尾声:长歌当赋,浩气千秋
夫汉留者,仁善为基,故文脉不绝;赤心为炬,故精神永恒。从村妇护孤之微行,到战士捐躯之壮节,再到震讯传来时的一粥一菜,今人拓新的勇毅之手,此土始终在时光中书写着“善与勇”的辩证法:善如水,润养千年风物;勇如火,照亮时代征程。今望运河东去,犹带古今浩气,当年檐下听雨人,今以寸管记春秋——那一日的乡暖,早化作墨中魂,令斯地精神跨越山水,在纸上长成永恒的青筠,风来犹有旧时声。
2025.6.2
北京

【作者简介】贾国申,60后生人,决策学博士,从事真正意义的跨学科研究 25年,全职学习太空科技 11年,曾在北京全学科挑战诺贝尔奖 。有超世界级的发明项目数百项,包括永生太空飞行 超人工智能。人文科学已经找到融合东西方的文化 面向未来社会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