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刘彦强《乙巳端午偶感》
鲁崇民
刘彦强的《乙巳端午偶感》以石破天惊之笔叩击人心,首句“端午屈原本妄言”如平地惊雷,公然颠覆端午纪念屈原的千年传统认知。这一极具颠覆性的表述,不仅打破了人们对端午文化的固有印象,更以“妄言”二字直指传统叙事的虚妄,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同时奠定了全诗辛辣的批判基调。这种对经典的大胆质疑,绝非哗众取宠,而是为后续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埋下伏笔。
次句“街头西瓜喊一元”陡然将笔触转向市井街巷,鲜活地勾勒出端午时节街头商贩的叫卖场景。“一元”的低廉价格,既反映出市场物价的现实状况,又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此句与传统端午节日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粽子艾草的文化意象与西瓜一元的市井吆喝相互碰撞,看似突兀的组合背后,实则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一个“喊”字堪称神来之笔,既生动展现出商贩为推销西瓜高声吆喝的鲜活画面,又将其因西瓜滞销而产生的焦虑、无奈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以一字之力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谁人怜念农家苦”一句如洪钟巨响,直抒胸臆地质问现实。诗人由街头西瓜的低价叫卖,敏锐地洞察到其背后的产业链困境。结合市场规律不难推理:当街头西瓜售价仅为一元一斤时,商贩为保证利润,从农家地头的批发价必然远低于此,极有可能低至每斤两毛钱左右。在这样的价格体系下,瓜农投入的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难以收回,辛苦劳作不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面临亏损,“谷贱伤农”的悲剧正在上演。这句质问,饱含着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彰显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
诗歌前三句层层递进,相互呼应。诗人通过对端午文化认知的颠覆、市井现实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农家疾苦的质问,深刻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荒诞现象:人们热衷于谈论与自身生活相距甚远的历史人物屈原,却对身边真实发生的农家苦难视而不见。这种文化认知与现实关怀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社会的冷漠与畸形,怎能不让诗人痛心疾首?
在前三句的情感积累与逻辑铺垫之下,尾句“满网骚客歌盛年”如利剑出鞘,直击社会弊病。“满网”二字展现出当下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骚客”本指文人雅士,此处却暗含讽刺意味。这些文人墨客在网络上大肆歌颂太平盛世,却对底层民众的苦难视而不见。诗人通过将底层农家的困苦与网络文人的歌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并置对比,犀利地批判了某些文人脱离实际、粉饰太平的创作倾向,深刻展现出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敢于直言的勇气。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将传统节日文化、市井生活场景与社会现实问题巧妙融合,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诗歌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浓烈,批判锋芒毕露,不仅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出其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担当,堪称一首极具现实批判色彩的佳作。
附录:
乙巳端午偶感
刘彦强
端午屈原本妄言,
街头西瓜喊一元。
谁人怜念农家苦,
满网骚客歌盛年。
2025-05-31
作者简介:
鲁崇民(笔名晨光如水),国考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专家。诗易爱好者,诗文、评论及易文散见报刊、网络。
刘彦强,(笔名憨子),从事政治教学45年,是全国知名的学者形教师,曾任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数部教育丛书或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