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 源 赋
(韵依《词林正韵》)
作者:胡孝存
赣西安源,史耀星河。工运先声震世,红魂浩气凌魔。源溯秋收之火(1),脉连工界之波。倚罗霄而襟湘楚,控赣水以枕峦阿。览其形胜,地灵天和。群峰叠翠,秀水环坡。昔为煤海之乡,曾掀铁臂;今作红源之府,长映金梭。
尔其溯源追昔,星火初燃。一九二一秋,伟人踏径(2);八方矿工,赤手擎天。俱乐部立而群情聚,罢工潮兴则赤帜悬(3)。路矿工人,破枷锁以争命;燎原星火,照山河而挥旃。更有秋收起义,策定斯年(4)。工农武装割据,旌旗直指湘边。卢德铭血染征尘,壮心弥坚;刘少奇智筹工运,伟绩昭然(5)。
至若红领巾飘,薪火如铁。安源儿童,首树少先之节(6);萍矿子弟,长擎革命之玦。系领巾以承宏志,怀赤胆而效前哲。今观馆展丰碑,英魂凛冽;碑铭劲节,浩气清绝。少年擎炬处,再书新页。
况乃地蕴家珍,物华天俦。煤田曾富九州,瓷艺长名五瓯(7)。更兼林壑葱茏,泉甘木稠。明月湖光漾碧,疑堕银钩;孽龙洞景藏幽,恍接丹丘(8)。红土生金,产业兴而民裕;青山聚宝,文旅旺而客留。高铁如龙穿北界,物流络绎春秋。
若夫客韵流芳,人文璀璨。傩舞驱邪,千年遗风未散;山歌抒志,万壑回声犹漫(9)。祠堂深而族训严,围屋固而乡魂贯(10)。饮食兼湘赣之醇,民俗融吴楚之焕。更有革命遗存,星罗霞烂。安源路矿俱乐部旧址,见证工潮巨澜;总平巷矿工窿口,铭刻岁华患难(11)。
方今盛世图强,安源焕岱。秉承红色基因,擘画宏筹远碍。产业转型,绿漫金塊;城乡焕新,春盈墟埭。少年砺志以挥征旆,工农故地而辉彩黛。赣江源水长流,红土精神永在。噫!安源人,安且伟兮,德乃厚载!继往开来,共赴华年之代。
注释:
1. 秋收之火:1927年秋收起义以安源为策源地之一,毛泽东在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计划,安源工农武装成为起义主力。
2. 一九二一秋,伟人踏径:指毛泽东1921年秋首次到安源考察,以“办夜校”名义发动工人,开启中国工运实践。
3. 俱乐部立而群情聚: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李立三任主任,刘少奇后任副主任,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核心组织。
4. 策定斯年:1927年八七会议后,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在安源召开会议,确定“工农武装割据”策略,安源因此成为革命转折点的重要见证地。
5. 刘少奇智筹工运:1922年刘少奇主持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以“哀兵必胜”策略迫使当局签订13项协议,后制定《俱乐部章程》,奠定工运组织规范。
6. 首树少先之节:1922年安源儿童团成立,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最早组织,以“红色飘带”为标志,开创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先河(“节”喻组织信物与革命节操)。
7. 瓷艺长名五瓯:安源瓷器始于唐宋,以“五瓯”(五种形制的茶具)闻名江南,釉色莹润,形制精巧,为赣西非遗代表。
8. 明月湖、孽龙洞:安源两大自然景观,明月湖为人工湖,湖面如镜;孽龙洞为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以“洞天飞瀑”“龙宫宝殿”等景著称。
9. 傩舞驱邪:安源客家传统舞蹈,以樟木面具扮神驱鬼,保留商周傩仪遗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 围屋:安源留存多座明清客家围屋,如“赵姓围屋”,以砖石筑成,呈半圆形,兼具宗族聚居与防御功能,体现客家文化特色。
11. 总平巷矿工窿口:安源煤矿旧矿坑入口,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的实物见证,矿工曾在此承受“水、火、煤尘、瓦斯、顶板”五毒之害,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