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琐忆
文|余一
1、上古的守护之节
词曰:渔歌子·端午怀思
溽暑熏蒸五毒狂,雄黄蒲艾护轩窗。 悬彩粽,佩香囊,彩蛋呈祥岁月长。——调寄渔歌子·端午感怀
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端午,这个古老的节日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从远古缓缓走来。上古时期,大自然的力量神秘而强大,人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艰难求生。每到五月,溽湿与暑气双重袭来,大地上仿佛被笼上一层湿热的纱帐,“五毒”横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巨大威胁。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这些毒虫肆意出没,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的侵害。
于是,为了抵御“五毒”,守护生命,“端午之节”应运而生。这是人们在面对自然困境时,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创造出的独特节日。夏商周,都有端阳节,尤其是炎帝在南方,特别重视,神农氏采百草,菖蒲、艾叶(江西修水有当年为周王室进贡艾草的艾国,如今是一个乡——全丰艾古国)成为端阳的特定挂饰。
洒雄黄,成为端午的重要习俗之一。雄黄那橙黄色的粉末,被人们视为具有驱邪解毒的神奇力量。当雄黄的粉末洒在房屋的角落、庭院的四周,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阻挡着“五毒”的入侵。
蒲剑炁、艾草香,葛藤的缠绕,将门前妆扮得苍翠欲滴。艾草与菖蒲、葛藤得清香弥漫在端午的空气中。外公早早地去采这些原材料,回来,我协助他挂上门楣。菖蒲形如利剑,被人们看作可以斩除妖邪的神器;艾草则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具有驱虫辟邪的功效。人们将菖蒲和艾草悬挂在门上,仿佛是在门前竖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家中的安宁。配香囊,也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五彩丝线缠绕而成的香囊,内装着各种香料和中药材,不仅香气扑鼻,还能驱虫祈福。孩子们将香囊佩戴在胸前,就像带着一份来自远古的祝福,快乐地穿梭在节日的氛围中。吃彩蛋,同样寓意着吉祥。彩蛋那绚丽的色彩,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端午,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祈愿。它是上古时期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这些古老的习俗,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远古与现代紧紧相连,让我们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了祖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2、畈溪金村的港边呐喊
词曰:
畈溪千年谣韵在,龙舟竞渡风扬。谢彩声里唤沧桑。晚霞铺水岸,锣鼓震山乡。 同姓女眷添犒赏,孩童欢笑成行。传承千载意悠长。且看波上影,犹记旧时光。
——调寄临江仙·畈溪竞渡
畈溪金村,是明朝中晚期由韩国济州岛迁徙于兹的移民,与邻村山溪、鹤溪、龙溪同宗同族,余江有十三金,各有各的故事。这个的地方,四面环水,江河港汊包围,我曾有诗记述。我们村子还有个俗名“后屋”,于是,划船起来,就怕人家说我们落后,所以,我村的船,打船师傅特别用料,在构造上也比较轻盈,因此,凡是一般村子的龙船都会被甩在后面。
端午,在这里保留着上古时期传下来划船的“谢彩谣”,她见证着端午赛龙舟这一传统习俗的源远流长。
赛龙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重要体育活动。当溽湿与暑气在五月弥漫,南方的瘴气尘上,死伤与虚弱让当地人苦不堪言。而赛龙舟,就仿佛是一剂振奋人心的良药,水中清凉,臂力划棹,呐喊声与锣鼓相呼应,身心通畅,划得几船,肺活量大大提升,尤其是疫情之后,人们肺部的气息不畅,可以缓解。
每年端午时节,畈溪金村与邻近青田港的王、羊、徐、庄、倪、宋、张、吴诸姓村坊,各自的龙船在鞭炮声与锣鼓声混杂的交响乐中,从小溪下水,整个大港里便热闹非凡。男人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龙舟赛中一展身手。女人们撷孙带幼,沿着河畔观战,红男绿女、老老少少,漾会一般。那一艘艘色彩斑斓的龙舟,宛如一条条巨龙蛰伏在河边,等待着唤醒它们的力量。划船,有村旗,“乌一黄二”,一般来说,大家爱用红、蓝相间的,也有的村子,依仗自己村子大,人多势众,挂出黑色的云旗,在民国之前,经常酿成村际间械斗。我读小学的时候,毛家大科里有座山,就是倒扣的船形,据说与吴毛二姓发生端午赛船闹事,死了许多人的传说有关。
划船半个月左右,(从初三、初四到五月廿三廿四)之后,龙船上岸前最后一个下午,大家礼仪式的,划到夕阳西下,赞河神、龙舟调,借着晚霞的余绯,映红了汉子们的脸。最后,一个村里的长者坐在船头唱祷辞——“谢彩谣”,这是只有仅有的几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吟唱的古老歌谣,一声唱、全体应和,岸上的人跟着应和,整个长河里,成了露天音乐会。它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带着千年的记忆,在空气中回荡。
鞭炮与香烛、男女孩童的吆喝、锣鼓喧天起,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孩子们奔跑着、欢呼着,这是他们当年最开心的时刻。
而龙船经行的同姓女眷——即嫁到沿河边的同姓女人家,要请娘家人(划船的男人们)吃彩头,她们热情地送上染有红色的包子、馒头,可乐、汽水,有的还有饭菜、酒肉。这些热情的犒赏,不仅是对划船男人们的鼓励,更是对端午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漾河会、红男绿女、孩童少年,络绎相随。
大家沿着河岸,伴随着龙舟的前行,感受着节日的热烈氛围。几十年前,在老家也亲自参与到赛船的运动中,有时,经常搞到全身都是湿的,也不知是汗水、雨水,还是桡木溅起的水花,反正,一下午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水也漂白了双手双腿,皮肤都起褶皱啦!
这个习俗,已经传了六七千年,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将一代又一代的畈溪村人紧紧相连。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个古老的习俗是否还能完整地保留下去,我不得而知。每一次回到畈溪村,看到那些老人们逐渐老去,“谢彩谣”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担忧。但我知道,端午赛龙舟所蕴含的团结、拼搏、奋进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3、端午祭:悲喜交织的传奇
词曰:
千古端午,故事悠悠,多少悲和慕。曹女孝、寻父赴江途。伍子胥、涛神恨难除。屈子怀忧,一跃沉波,国殇留赋。陈天华、蹈海捐躯。叹英雄、壮志成孤旅。粽裹情思,舟追浩渺,皆将悲剧融趣。幸吾民、能化难为娱。看粽样、千般韵堪书。竞渡欢声,香囊雅续,传承今古。 吁。岁时难阻。且将传统精心护。莫让风情去,同将文化珍贮。念历史遗珠,先贤浩气,常随苦恨传心愫。愿美好长流,精魂永续,共迎华夏清富。——调寄哨遍·端午祭
历史的故事,如同繁星般璀璨,传了千年,就成了传奇。
端午,这个特别的日子,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给端午添上了丰富的色彩。
五月五,是曹娥寻父,葬身鱼腹的季节。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孝道至上,相传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嚎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上虞曹娥为了寻找溺水的父亲,在江中苦苦寻觅,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孝行感天动地,成为了端午故事中的一抹温情。
战国时期伍子胥,为父报仇,家仇国恨,化作涛神。这里脑补一下: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前514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前496年,吴王病亡,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一生忠诚于吴国,却最终被奸臣陷害,含冤而死。他的故事充满了悲壮和无奈,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
而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失宠于楚怀王,目睹国家的衰败,纵身跃入汨罗江殉情殉国,成为了五月五最经典的悲壮者。他的《离骚》、《九歌》等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损失。由此,我想到湖南人陈天华留学在日本,看到国家的屈辱,愤而跃入海中殉难。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这些故事,无不给端午添上了悲剧的色彩。然而,我们的民族有着化悲剧为喜剧的智慧和勇气。从此,粽子包出了无数的花样。糯米的软糯、馅料的丰富,每一个粽子都包裹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端午的龙舟赛,赛出了无穷的姿态。龙舟健儿们在江面上奋力划桨,你追我赶,展现出了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
每到端午,我外公总会用石灰水拌入雄黄酒,在房前屋后、茅厕猪圈里,到处浇个遍。这是最原始的除疫防病害的方法。当然,这个时候也会讲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那时很恨法海,就是因他的教唆,才有这出戏。在端午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白娘子误饮雄黄酒就因这杯雄黄酒,显出大白蛇真身而把许仙吓死(半死状态),这段爱情故事,让端午多了一份浪漫和柔情。而我外婆,每当端午,支起蚊帐,用一把外公题了字的新蒲扇,念起了古老的《驱蚊谣》。那轻柔的声音,仿佛是一首催眠曲,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在我的记忆中,端午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不只是味蕾,还有内心深处的温婉与亲情。
如今,端午这个古老的节日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成为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的习俗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洒雄黄、挂菖蒲艾草、配香囊、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依然是人们庆祝端午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传承的基础上,人们也赋予了端午新的意义。
时下,端午的龙舟赛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更是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各地举办的龙舟赛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和关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豆沙粽、肉粽、红枣粽,还出现了各种创新口味的粽子,如巧克力粽、冰淇淋粽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同时,端午也成为了人们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时刻。学校、社区等组织会举办各种与端午相关的活动,如端午文化讲座、手工制作香囊、包粽子比赛等,让孩子们和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端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而,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一些传统的端午习俗在城市中逐渐淡化。一些年轻人对端午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端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热爱端午,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从远古走来,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传承端午的习俗,弘扬端午的精神,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未来的岁月里,端午将继续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民族永远不息的精神家园。
最后,以此一首词作结:
榴红照眼菖蒲老,岁岁龙舟如故。
云旗劈浪,鼙雷惊鹭,商弦暗度。
角黍堆盘,椒浆酹楚,心香盈户。
更稚子绳缠,邻翁挂艾,犹闻得、夏风缕。
却怅市喧渐冷,付清谈、汨罗幽愫。
离骚谁解?兰荃零落,诗魂暗泣。
唤取灵均,沧波重照,古今对话。
待明朝击楫,江天焕碧,听钧韶鼓。
——调寄《水龙吟·今日端午》
时乙巳端午节后二日,余一作于深圳布吉鸡公山下
附:与端午相关的各类艺术品
………………………………………
(根据屈原诗意创作的《山鬼》)(天津豹哥提供)
(黄杨木雕——屈原)
(景德镇涩胎龙船宝舟)
(天师钟馗)(各类造型的香囊)
(请打横手机观赏)

(余一书法《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