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与《七律·端午节(二首)》
吴国发
2025年5月31日
内容提要:本文先介绍端午节和龙舟赛的来龙去脉,然后展示作者创作的两首七律。第一首七律是端午节怀古;第二首七律是回忆我孩童时期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
关键词:端午节 龙舟赛 屈原 汨罗江 菖蒲 艾叶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考虑到很多年轻人对端午节知之甚少,我们先介绍端午节和龙舟赛的来龙去脉。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粽子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等。
民间和学者公认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与汨罗江和龙舟赛联系在一起。汨罗江是洞庭湖的支流。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楚国大夫(宰相)屈原闻讯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自沉于与汨罗江相连的屈潭,又名河泊潭(在今凤凰乡境内)。汨罗江沿岸百姓得知后悲痛不已,纷纷行舟抢救,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其身体。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群众都要在汨罗江上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崇敬怀恋之情。2000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后来,端午节向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区传播,已成为全球华人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人民共有的传统佳节。
我的孩童时期在江西省进贤县(现在属于南昌市)的农村度过。我们的村庄靠鄱阳湖。村东南的湖泊与鄱阳湖连接。那时,端午节是农村三大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很隆重。
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菖蒲、艾枝。
湖泊周围的村庄在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从1958年到1965年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人民公社每年都举办隆重的龙舟比赛。我18岁(1963年)的时候亲身参加龙舟赛,在龙船上当主力划船手。
现在,华南的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等省区的部分村镇和市民仍然在端午节举行龙舟赛。
在端午节之日,回忆孩童时期的端午节,我不禁诗兴大发,赋七律二首。第一首七律是端午节怀古;第二首七律是回忆我孩童时期(上世纪50年代)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阳怀古
菖蒲艾叶倚门斜,
角黍飘香忆岁华。
竞渡龙舟翻雪浪;
争缠彩缕系云霞。
九歌热恋楚江水;
一卷离骚湘客家。
莫问汨罗深浅处,
波涛千载映丹砂。
注释:
(1)“端阳”是端午节的古称。
(2)“菖蒲艾叶倚门斜”:端午节的时候,菖蒲和艾枝是插在大门的两侧。“斜”在古典诗词中读音为[xiá]。
(3)“角黍”是粽子的最早称呼,出现在先秦时期。那时,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状,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
(4)“争缠彩缕”:古代端午节时,小孩和妇女都缠彩缕。
(5)《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九歌》是屈赋中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6)“楚江”:今江西与安徽一带的长江,古为楚国之地,故有楚江之称。
(7)《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宏伟的架构,具有绚烂的文采。《离骚》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这首七律颈联的“热恋”与“离骚”是宽对。
(9)“湘客”指屈原,因为他客死湘地。
(10)古代丹砂,又称朱砂、辰砂,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红色硫化汞(HgS)矿物晶体。丹砂在中华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代丹砂被视为辟邪之物,是随身佩戴饰物;也用于某些宗教仪式的画符镇煞。
家乡端午节
炊烟袅袅农家祥,
灶火融融玉团香。
榴花灼灼燃篱院;
艾蒲郁郁掩竹窗。
竞渡声喧湖水荡;
祈安彩系稚童忙。
乡野自有天伦乐,
三代同堂谱华章。
注释:
(1)“玉团”是古代对粽子的雅称。
(2)“榴花”指石榴花,其花瓣有鲜红、乳白、紫红、粉红色和复色;花期长,5-7个月。
(3)“竞渡”指龙舟竞赛。
(4)“彩系稚童”,彩丝缠在幼童的颈脖子和手腕上以保平安。
(5)“三代同堂”:上世纪50年代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家三代同堂:祖母、父亲母亲,我们兄弟姐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