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桌上的圈子与思索
作者/李建秋
(湖南醴陵)
夜幕如墨,华灯初上,城市在璀璨的光影中焕发出别样的活力。今晚,应朋友之邀,我踏入了一场别具意义的领导座谈聚餐会。朋友知晓我是一名记者的身份,希望我能在这次饭局小圈子里,聆听高层领导们的对话,捕捉那些深刻或平实的人生感悟。
推开门,温暖的灯光与热烈的谈笑声一同扑面而来。饭局设在一个雅致的包间,布置简约却不失格调。围着圆桌,几位领导和友人已就座,他们面带微笑,神情放松,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我在朋友身旁坐下,瞬间被卷入这场独特的交流之中。
起初,话题在轻松的寒暄中展开,几句玩笑话,便让气氛愈发活跃。不知怎的,话题一转,落到了人生的理想之上。一位头发斑白、眼神睿智的领导率先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人生在世,理想如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年轻时,我怀揣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从基层一步步做起。那时候,条件艰苦,可心中有梦,便不觉得累。” 他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层层涟漪。我不禁想到,每个人的理想都是独特的,它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引擎。
另一位稍显年轻的领导接过话茬:“是啊,理想不仅要有,还得随着时代和阅历不断调整。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就像我们做工作,得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路,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 大家纷纷点头,在这小小的饭局圈子里,关于理想的探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思考。
话题如流水般自然流转,谈到了孩子读书学习。一位领导微微皱眉,脸上浮现出一丝担忧:“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孩子就像被上了发条的小机器。可又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是两难。” 此言一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人说:“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能忽视。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历和教育理念。
在这个话题上,我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无奈与期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业与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这饭局桌上的讨论,让我看到了这些高层领导在工作之外,作为普通父母的一面,他们同样为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同样在努力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子女就业的话题,更是将饭局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一位领导感慨地说:“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家长,既希望他们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又希望他们能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 有人提出:“其实可以鼓励孩子们自主创业,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说不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还有人认为:“就业不仅要看眼前的利益,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听着他们的讨论,我深刻体会到这饭局小圈子里,每一个话题都紧密关联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领导们,在工作中运筹帷幄,而在子女教育和就业问题上,与普通父母并无二致。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又饱含着对子女深深的关爱。
除了这些话题,饭局上关于人际交往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一位领导笑着说:“人际交往啊,真诚是基石。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真心待人,才能收获真挚的情谊。” 另一位领导补充道:“没错,而且要学会倾听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关系才能更融洽。” 在这推杯换盏间,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缓缓流淌,让我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撑。
随着饭局接近尾声,大家的话语渐渐少了,但思考并未停止。我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场饭局桌上的圈子交流,不仅让我听到了高层领导们对人生理想、孩子教育、子女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的见解,更让我看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在这个看似特殊的小圈子里,其实有着与大众共通的喜怒哀乐、忧虑与期望。这一晚的经历,如同一个窗口,让我窥探到生活的多面性,也为我日后的记者采访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李建秋,男,湖南醴陵人,现为河北秋源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苑诗词学院高研二院学生。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协会会员。80年代初在部队团政治处一名新闻工作者,退伍回乡后到新闻单位当记者。在90年代初下海经商,后因从事新闻工作而中断。在部队时爱好新闻,文学写作,曾零星发表过小小说、散文、杂文,诗词。2000年10月重新执笔文学创作以来,已在《作家天地》《工人日报》《羊城晚报》《长沙晚报》《燕赵晚报》《湖南日报》《当代文学》《辽宁青年》杂志《湖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解放军报》《株洲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诗词,文学作品几百篇。现任《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湖南省办事处执行主编,湘警故事栏目编委、副主任、特聘军旅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