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35》「飘舞的剑」(8082辑)

晨间寄语
有细心的朋友——包括看过《寄语》的各界朋友们、甚至有知名人士或著书立说、相关长者…等,给我建议《寄语》成集成书,我不置可否,数年下来,已是超过了百万字。朋友们说,这是一种积累,也属于个人的精神财富,接地气,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颂扬熟知的人间烟火,在通俗文学中另辟了蹊径。我万分感谢,并自觉才疏学浅,有待提升与积淀。
我自称《寄语》就像小学生写作业,以寄语命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诸事诸学诸记《寄语》,方便,也省了作业叙题的繁琐。借诸君评介与鉴赏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眨眼间,端午节又是昨天。每逢节日,我在连续的时间段,查阅资料、借助文史,记叙关连,赘述节日氛围,也是录入节日里的欢乐祥和。端午节既是传统,也是文化的记载。我在30号的《寄语》里,又重复了去年前年的话题,亦在证明端午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从现代人和传承文化的角度,任何事物都应该有“推陈出新”的层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着两个方向,不好就坏。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些糟粕是应该剔除的,如鬼怪邪说、巫婆神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生存环境和空间,已是现代人的责无旁贷。还未来人们以欢乐与享受现代生活,理亏不了,还是文化的提高和必须。
从文化的层面上讲,“文”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为“文身”或“花纹”,后引申为文字、文化等含义。我等虽然凡夫俗子,平头百姓,仅仅人生过客,不足挂齿。但是,若以文化论,所有的历史皆由文化纪录记载和传承,既严肃又厚重,还有改革和改良,这也是文化的历史责任。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和必然。从前说和以后说,截然不同。历是的事物事件,是一种参照,雷同不是同。天上一片云流过,必将不会再有重复。所有的照搬照抄,社会就没有发展。文化也是讲道理,道理通了,也是文化。
端午节的问候有异议不奇怪。我前面的作文写了,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定要拿道理来讲。问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人的活动是要讲情绪的。人的悲伤场景,多在祭祀祭拜祭奠中,离开那样的场景,孝子也会笑迎客人。又说到过节,有谁见过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哭丧着个脸过节的?问声“节日快乐”!错不了吧。
习惯了的会沿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改变,这是趋势。
此文算是一种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端午节问候中的异议实属正常,但不宜指责甚至是人生攻击。谢谢!
这里引述一段很讲道理的文字,作为今日寄语的结尾吧。即:
端午节问候完全可以说“快乐”。传统习俗中既有祛病消灾的“安康”内涵,也包含节庆欢聚的“快乐”元素,两种问候方式均合理且被广泛认可。
历史与习俗的双重内涵,祛病祈福的传统根基。
端午节源于古代驱邪避疫的习俗,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仪式旨在祈求平安,因此“安康”体现了节日中祛除灾厄的严肃性。节庆活动的欢乐底色。
赛龙舟、吃粽子、赠团扇等民俗活动自古便充满欢乐氛围。唐代诗人晏殊的“万户千门喜气多”、陆游的“一笑向杯盘”等诗词均佐证了端午节的喜庆属性。
现代争议的真相与误区
“只能说安康”的谣言起源。
所谓“非遗专家杨广宇称端午不可说快乐”系自媒体捏造,查无此人。该说法混淆了端午节纪念屈原与节日本源的区别(端午节早于屈原投江)。
官方与学术界的权威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指出,端午节兼具“辟邪”与“纳吉”功能,祝福“快乐”符合现代节日的休闲属性。中国民俗学会亦明确表示“端午快乐”无禁忌。
新的一天,早安!
202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