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十四)
作者:张坚
唐太宗与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与宰相魏徵,一个因其善纳谏言,一个因其犯颜直谏,而称为明君与贤臣,在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
魏征,这位被唐太宗视为自己人生一面镜子的朝廷命官,不仅辅佐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向往中心,而且在其辞世之后,仍然令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念念不忘,痛心疾首之际。为后人留下了至深至理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谏官,又称谏臣,是中国古代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孔子有“为 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中国古代的文臣武将都深知“武以战死,文以谏死”的官场规则。而把谏官做到生前令皇帝敬而不舍,畏而不弃,死后依然赞誉不绝的,恐怕只有唐代的魏徵。
在皇帝大人龙颜大怒之时,就会有人头落地的封建时代,魏徵之所以能先后进谏二百余事而毫发无损,且官职从小小的詹事主薄一步一步升至宰相之位,这固然与魏徵忠心耿耿辅佐皇帝治国理政,且以理服人,以事议政的才能有绝大关系。但唐太宗李世民的虚心纳谏、知错即改的风范和胸襟,才是魏徵“一路顺风”的护身符。正如魏徵袒露心声所言:“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这句话道出了进谏的要害。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君主拥有至高至上的权力,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始终有着一般皇帝难以做到的自知之明。他“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惶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他非常清楚王公大臣们“龙可扰而驯,然喉下逆鳞”的顾虑心态,因而鼓励大臣直谏的胸襟溢于言表:“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不仅如此,他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李世民即位之前,魏徵在太子李建成门下做事,他曾多次建议李建成趁早除掉李世民,以保太子之位,但却没有被采纳。玄武门之变以后,魏徵成了李世民的俘虏。李世民当面质问魏徵:“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弟兄之间挑拨是非?”魏徵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朝堂上的气氛异常紧张,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以为魏徵是死到头了。可李世民却转怒为喜,夸口称赞魏徵的刚正不阿,然后以礼相待,以官相封。李世民的胸襟就在于不计前嫌,礼贤下士。当他看清楚魏徵是一个辅国理政的良臣贤才时,曾经有过的恩怨便会风吹云散。李世民这种有容乃大的胸怀,是他面对谏言能够宽容吸纳的主要缘由。在他即位之初,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认为判刑太重,上前进谏太宗:依据现行法律,元律师不该处死,法官不能因为憎恨而滥加刑罚。唐太宗听后,觉得孙伏伽依法维护正义,不仅没有责难,还把价值不菲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孙伏伽。一些大臣表示不解,李世民解释道:我刚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我登基以来第一个敢批评朝政的人,当予以重赏。
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曾经有过“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康乾之治”。“ 开元之治”是“贞观之治”的延续,但真正称得上“太平盛世”的唯有“贞观之治”。政治清明,官吏清廉,民丰物阜,是其显著的特征。而成就 “贞观之治”的核心,在于李世民的民本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群众观点”,即“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以民为本”。当然,这种民本思想,比之于柳宗元的“吏为民役”,比之于今天的群众观点,依然逃不出“官为民之父母”的匡子,但李世民践行民本思想的气量和视野,则是历代帝王所不能比拟的。李世民少年时期奉行的是“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诸练”。当他主政之后,仍然以感恩之情,抚慰百姓,取信于民。曾四次回归故里武功,下诏赦免罪犯,免征租赋,赏赐闾里,宴飨父老。他听从魏徵的劝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从而告诫侍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李世民站在巅峰亦能聊望到“四海无闲田,农夫忧饿死”的民间疾苦。
隋末唐初,突厥民族崛起在欧亚平原。他们能征善战,多次骑兵南下威胁长安,势不可当。公元六三零年,朝廷派出名将李靖率领三千铁骑破定襄、阴山,大败突厥。颉利可汗被俘,投降者多达十余万人。如何处置这么庞大的降众,朝廷官员意见不一。有的大臣认为,对于突厥这样的少数民族,不可以仁义交,当赶尽杀绝,以除后患。有的大臣反对,认为对战败的种族进行清洗,必会导致以后的敌方抵死反抗。又有大臣建议将他们迁入内地山东半岛,与当地人杂居通婚,促其汉化归顺。但有的大臣执疑,这样做突厥人原住地漠北如何管辖,劳民伤财的大迁徙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魏征则奏请朝廷,施以仁政,不如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将其安置在边境,使其继续生息繁衍,可以让他们替大唐戍边,免除边患。这样一个很有气量的措施为太宗所采纳,兴灭继绝这种仁义之举,也为唐太宗赢得了突厥民族由衷的拥护和爱戴。
其后在突厥族原住地,太宗在军事上设立了都护府,首领仍归由原贵族担任,经济上鼓励各民族通商。突厥皇室、可汗一族,也都迁入长安,并给他们封官加爵,有的甚至封给一品高官。太宗对这些归顺的突厥贵族用之不疑 。有一位皇室贵族名叫阿史那社尔,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寝宫每晚均由他佩刀站岗保卫。对于一个已有亡国丧家之恨的人,太宗却敢以性命相托,这种坦荡和胸襟怎能不换来他人的肝胆相照。阿史那社尔后来晋升为国公,死后陪葬昭陵。
李世民即位不久,下令征兵。按唐律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方可征兵服役。有大臣建议把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招入伍。但魏徵坚决反对,皇帝几次催促,魏徵都扣住诏书不发。太宗一怒之下质问魏徵,魏徵从容答道:“我听说湖水弄干捉鱼,虽然也能得到鱼,但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我又听说用火烧光树林捕捉野兽,虽然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陛下如果现在就把那些未满十八岁的身强力壮者征招入伍,以后还从那里征兵呢?陛下的诏书清楚地写明征招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而现在还不满十八岁的男子也被征召,这不是不讲信用吗?”李世民听罢,心悦诚服地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谈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重新颁布招书,免征未满十八岁的男子。后又奖赏魏徵金瓮一只。
李世民广纳谏言的胸怀气度,来自于他内心的时时反省。他曾说:“我好比山中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铸,就成了宝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在整个封建时代,一国君主中,能这样反省的人,确实没有几个。李世民其所以能做到从谏如流,他和别的君主不同的是他有着博大的胸怀,从保全大唐王朝江山社稷代代相传的大局着想,以隋炀帝“覆舟”的教训而善纳谏言的。历代皇帝以及现代当政者,谁不希望在自己当政期间,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国脉传承、政局稳定、民富国强呢?他们也都能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的道理。但当谏言像一杯烈酒扑面而来,伤及“龙颜”情感的阻塞,就会把这杯烈酒挡在举杯之前,或者掀翻在地,不予采纳,更不改正。而如蔡桓公和曹操一样讳疾忌医的人却比比皆是。而李世民可贵之处却在于:放下皇帝的至尊,抹下皇帝的面子,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听取臣下谏言,即使损及“龙颜”,也不斤斤计较,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理政真谛,才会造就“贞观之治”。
魏徵能够如鱼得水地进谏皇帝,其大多数治国理政的意见,均能够被太宗心悦诚服地采纳,除过太宗广施仁政的襟怀外,更重要的是他有闻过即改的坦诚。在监督机制的重重压力下,是被动地接受“矫正”,还是主动坦诚地面对劝谏。既是一种价值的取向,也是当政者人生修养的分水岭。当坦诚成为一种境界时,这种人生素养不是每个皇帝、每个当政者都能具备的。李世民的坦诚,体现在对待大臣谏书的珍视,他说:“比有上书奏事,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因为坦诚,即使谏言尖刻刺耳,李世民也能闻过即改。贞观二年(628年),长孙皇后闻知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年仅十七岁的女子,才貌出众,便上奏太宗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妃嫔。太宗遂下诏拟办。魏徵听说该女子已许配以陆姓人家,便立即入宫进谏:“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家室之欢。现在郑氏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李世民听后大惊,当即收回诏令,深表内疚。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发军卒欲修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劝阻:“臣听说,阿房宫建成,秦国可就散了;秦华台建成,楚国民众就离心了;等到朝阳殿建成,隋朝就解体了。今日陛下的文治武功已超过隋朝了吗?役使处于凋敝之中的百姓,承袭亡隋的弊政,这样看来,陛下的暴政恐怕更超过隋帝了”。张玄素并尖锐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就会像夏桀、商纣那样,自取灭亡。语言尽管尖刻,却直击问题的要害。李世民不仅果断停止修缮朝阳殿,,还奖赏张玄素彩绢二百匹,并感慨地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读了魏徵专为他写的《不克终十渐疏》后,不仅表达了“克终善事”的心愿,而且将《十渐疏》写在屏风上,朝夕瞻仰,同时抄付史馆,让史官载入史册,这又一次见证了李世民闻过即改的鉴心诚意。
与其说,李世民知遇了魏徵这一位难得的铮铮谏臣,不如说魏徵生逢了李世民这样少有的圣明君主。良臣遇明主,明主得良臣,才能造成臣敢谏,君善纳的和善氛围。只有这样,魏徵才能够心无芥蒂地犯颜直谏,而无所顾忌。后妃越礼,他犯颜直谏;太子越礼,他犯颜直谏;皇上欲上泰山封禅,他犯颜直谏。当犯言直谏成为常态,成为“必要”和“必然”的时候,魏徵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就有了崭新的形象,他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得其妩媚。”这是一个皇帝的内心独白。这种独白,只有李世民能做到,众多的封建君主做不到,众多的当代政要也做不到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从谏如流的胸怀,魏徵的忠贞不阿,犯颜直谏的精神,为历史和现实作官做事树立了一面旗帜、效仿的典范,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或许从中能得到一定的教益。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