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
文/杨仕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里人,依然过着传统农耕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用勤劳的双手收获丰收的果实。从城市来到山村驻点,常常为山里的自然景观陶醉,为特有的物产叫好。
带刺的板栗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的这首诗道出了板栗对于人体的好处。
苏辙的这首诗说的是人步入老年以后,身体器官渐渐衰退,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吃荫干的生栗子,对腰腿有极大的好处,这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中摸索出的食疗方法,其实古人观点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板栗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益气补肾,维护牙齿、骨骼、血管、肌肉功能,有“肾之果”之美称,是老年人预防腰腿病的“良方”。
板栗原产中国,山区多常见。夏季,漫山遍野洁白的板栗花,散发着奇异的香气。到了秋天,板栗挂果。新鲜的板栗壳是奶白色的,栗肉很嫩,带着甜味,嚼一嚼,满口生香,刚上市,就一抢而空。
早出的板栗,在山里卖到七八元一斤,一大袋子近百元。看着那黄灿灿的栗子,早就垂涎三尺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此时的板栗嫩而甜,生吃更好,倘若做熟了吃,少了粉糯,吃起来总觉得缺点什么。
到了中秋,板栗开始批量进入市场,价格也升了起来,带壳的板栗能超出十元一斤。过了国庆节,板栗大量收获,市场上到处是板栗,价格下调,依然俏销,家家户户都买板栗,用板栗做着各种美食。
板栗与土鸡搭配,似乎是最佳搭档菜肴,板栗炖土鸡或者板栗烧土鸡几乎成了中秋节、国庆节的当家菜。鸡肉和板栗两种不同口味混合,相辅相成,肉质鲜嫩,板栗香甜,汤汁也是汇集了板栗和土鸡肉的精华,味道极佳,堪称美味佳肴,并具有食补价值。
如今,将富含蛋白质,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利于肠道的“人间仙果”板栗当成了滋补食品,成为注重身体健康、养生保健人们的首选。人们变着花样做着吃,如板栗红薯排骨汤、板栗烧牛肉、板栗红烧肉、核桃板栗猪蹄汤、板栗酥、板栗仙豆糕、板栗圆子、板栗粥、板栗炒饭、排骨板栗焖饭、板栗芝麻饼……
虽然,一般人没有从保健的角度去研究认识板栗,但是,生长在山里的板栗,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无形之中保护着人们的健康,山里壮实的汉子比比皆是,女子也是那样丰腴健康。
在城里,人到六十岁就步入老年人的队伍,大多休闲娱乐,颐情养性。而在山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地里干农活,六十多岁的村民还是一个好劳力,种庄稼、养猪、养鱼……田野里到处可见老人劳动的身影。健壮的山里人虽然不一定是吃板栗的结果,但是,山里没有污染的清新空气,像板栗一样的绿色食品是大自然给与山里人的恩赐,滋养着勤劳朴实的山里人。
“叶儿长长牙齿多,树儿杈杈结刺果。果皮青青果肉黑,剥到心中雪雪白。”这个谜语描述了板栗的可爱形象。
可谁知道这么有营养,深受人们喜欢的板栗,收获却不容易。
板栗长满刺,就像一个刺球一样。打板栗一不小心,掉下来的刺球刺伤人的皮肤、眼睛。爬上树打板栗的人,稍有不慎,落下来,就会伤筋动骨。
板栗成熟后,有些板栗球落在地上裂开漏出栗色的果实,放在脚下踩一踩,裂出大大的口子,再用剪子取出板栗,有的刺球中有几个板栗。有的板栗直接从裂开的刺球中滑落到地上,这似乎少了风险和劳累,一天下来,在山中捡板栗,也会收获不少果实。
农户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将板栗树进行嫁接,不断改良品种,让它既有营养又好吃,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
霜降后,板栗树长长的叶子依然青绿繁盛,只是不见满树的果实。它在深秋中,静静地伫立,似乎在积蓄力量,为来年的丰收做着准备。
落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个花生谜语,小时候不知道猜过多少次了。
从小到大吃得最多的零食就是花生,过年花生是少不了的,放在大盘子里摆着,少了就加,似乎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抓着装在荷包里,出外边走边吃。到别人家拜年,离开时,主人一定会捧一捧花生热情地说:“拿着,路上吃!”
花生很普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每个人都吃过花生。但是看过花生生长的人却不是很多。
在山村可以看见似五叶草一样形状的花生叶,绿油油地,繁茂地生长着,可谁曾知道,叶子下面的土壤里结着一串串果实。到了九月,扯起叶子连着的根,方才看见那一颗颗鼓鼓的花生果,多得数不过来。便会不由自主地惊叹,那秀气的叶子,那纤细的根,怎么就结出这么多果实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此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儿歌。“花生姐、花生妹,姐妹亲亲同屋睡,小屋建在营地下,无人照料,无风吹,相互从不说说话,也没吵过一回嘴,等到入秋天朗朗,有了一个好机会,农家进入收获季,扒开泥土接姐妹。”
花生五月下种,六月开着黄色的小花,到了九月收获,摘下果实晒干。新鲜花生既有营养,也很好吃。剥开麻色的壳,露出粉红色的皮,那颜色就似婴儿的脸,粉嘟嘟的,很可爱。倘若花生炒熟了,花生皮很容易脱落,见到白白的花生米,吃起来脆脆的。
这可爱的花生,天生就不娇贵,很自然地走入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了人们喜欢的食品。
人们将花生做成各种食物,如猪蹄炖花生,猪肚炖花生,红豆花生粥,最多的是炒花生米,那是下酒的小菜,一碟花生米,香喷喷的,即使没有其它的菜肴,也是很好的下酒菜,一个人就着花生米,喝着小酒,一杯接着一杯,咂着嘴,抿着酒,惬意得很,就似神仙一般飘飘然。
聪明的人们还将花生做成花生粑、花生酥、花生糕、花生月饼、花生糖、花生露、花生奶冻……盐煮花生,满足了怕麻烦又爱吃花生的人们要求,与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不一会儿功夫,一盘花生烟消云散了。
花生有一个好听的学名落花生,这富有诗意的名字的花生不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还是生产食用植物油的原料。花生油是深受大众喜欢的食用油,飘香四溢、味道十足,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花生油。
可谁也没想到这极其普通的花生,对人们身体有着极大的益处。
中医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入脾、入肺,有健脾养胃、润肺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虚不运、反胃不舒、乳妇奶少、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情况。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花生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平时饮食中多摄入一些花生,可以有助于提高记忆,增强大脑活性。花生还含有鱼卵磷脂,能加速分解体内的胆固醇,同时维持体内胆固醇在正常水平。因此,人们又称花生为长生果。
花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既富有营养,而又不贵,人们可以尽情品尝花生带来的愉悦,并且让身体得到滋养,从而生活得健康又快乐。
花生于人类有着诸多好处,却又是那样朴实无华,我赞美花生!
土鸡蛋
人们习惯称农家散养的鸡为土鸡,土鸡下的蛋叫土鸡蛋。
土鸡在乡村很常见。身着油光发亮彩色羽毛的公鸡,带着母鸡和小鸡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草丛中觅食,有着甜蜜的爱情、温馨的亲情,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生活的土鸡闲适快乐。母鸡回到窝里,生下一枚带着胎毫的鸡蛋,就骄傲地“咯咯哒”“咯咯哒”地叫着,那种高兴之情感染着周边的一切,就连院子里小狗听了母鸡骄傲地叫声,也高兴地转着圈,“汪汪”地叫唤着,似乎报喜一样;田地里的老黄牛一声长“哞”,似乎在应和着母鸡的叫声,为母鸡感到高兴。特别是主人,拿着热乎乎的鸡蛋,抚摸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生活似乎更富有生活气息,牛、羊、鸡、鸭、鹅、鱼……与人相亲的动物,让农家院子异常热闹,充满生活气息。早上公鸡打鸣声,母鸡“咯咯哒”的叫声,以及小鸡的“唧唧”声,让农家院落充满了野趣。母鸡给主人的回报,似乎让主人更为喜欢养鸡一些。在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门口的草地上,树林、竹林里跑的都是土鸡。
山村的方嫂子说:“土鸡蛋黄淡淡的,炒辣椒特别好吃。”
“我更喜欢吃土鸡蛋,散养的味道要好些。”方大哥说。
我是吃土鸡蛋长大的。在我小时候,母亲也养了鸡,鸡白天在院子里跑,在草丛里觅食,将花盆里的葱也啄食了。
母亲嗔怪满地跑的鸡说:“不去觅食,尽找现成的吃。”
家里靠墙有一个鸡笼,傍晚的时候,鸡回到笼里后,母亲就关上小木门,让鸡儿安心睡觉。早上,公鸡叫了,母亲起床去打开小门,放鸡出来。鸡笼上面放一个瓦盆,里面铺上稻草,十分软和,母鸡跳到盆里,静静地蹲着下蛋。例外的时候也有,早上鸡出了窝,有时看见笼里有鸡蛋,摸出来,还沾着鸡毛呢,也许是母鸡等不及了,将蛋下在笼里了。
土鸡蛋成了最为常见的营养食物。早餐吃得最多的是煮鸡蛋,敲开壳,蛋白如玉,蛋黄黄灿灿的,吃着那滋味真是好极了。如果放了几天,再煮熟的鸡蛋蛋白外面有一层深绿,蛋黄呈浅黄色,味道更鲜美。
鸡蛋也做成最常见的菜肴,鸡蛋炒番茄,鸡蛋炒韭菜,鸡蛋卷,蛋丝……无论做什么菜,似乎都好吃,鸡蛋成了最为普通、最为便利的营养餐。鸡蛋在做菜时还有一个黏合作用,做肉圆子、炒肉,都要用鸡蛋清搅拌,因为那样的肉圆子、瘦肉就显得娇嫩一些。
善良的母亲是舍不得杀鸡的,除了过年全家人团圆才杀鸡。杀鸡时,母亲还要唱道:“鸡呀、鸡呀,你莫怪,你是杨家桌上的一碗菜,脱了毛衣换人衣。”以此来安慰心灵。
住在古老的小镇上,买卖土鸡蛋似乎很平常,因为即使自家不养,附近乡村的村民也会送到菜市场卖。
在我儿子小时候,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我的母亲常常在大桥上去买,因为大桥连接乡村与城镇,村里的人提着竹篮子,里面装着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和绿色的鸡蛋,鸡蛋都不大,但是很新鲜,有的鸡蛋上还沾着鸡毛。一听说我要回老家,母亲就赶紧到桥头去买。平时,在镇附近乡村的表姐们送给母亲的土鸡蛋,母亲都留着,等我回到家,就一起给我。那是母亲将给予我的爱延伸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到了大城市就不怎么容易买到土鸡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适合养鸡,大多吃的是养鸡场里出产的鸡蛋。而一些传统的家庭主妇,对土鸡蛋情有独钟。住在城镇、乡村的父母,常常将土鸡蛋攒着,让城里的儿孙回家吃,让儿女们将土鸡蛋带到城市,也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于是,土鸡蛋在城市传开,也很受欢迎。
菜市场里常常看见插着标签“土鸡蛋”销售,更多是提着篮子卖鸡蛋的村民。“土鸡蛋”与“洋鸡蛋”到底有什么不同?还真难以鉴别。从外观上,有的认为小的是土鸡蛋,有的认为绿壳的是土鸡蛋。其实,也不一定对,因为养鸡场的鸡蛋有的也是小个的,颜色主要是由品种决定。有人说散养的土鸡蛋是受精卵,啄食的小草和小虫增加了品种的多样性,造成口感上区别,还真只有细心品味的人才能分辨得出。
如今一般村民家里只散养几只鸡,土鸡蛋大多留着儿孙吃,土鸡蛋并不好买。想买的话,得提前找到村民家里收,东家几个,西家几个,凑在一起才有几十个。
买土鸡蛋的人们大多是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早上煮几个鸡蛋,热乎乎的,让孩子们吃了上学。再就是送礼,亲戚朋友住院了,生孩子了,提着新鲜的土鸡蛋去探望。
“昨天,张嫂子买走了。半上午鸡只生了四个蛋,不够的话,今天鸡再生的蛋我先给你留着。”段嫂从鸡棚出来时,对前来买鸡蛋的李嫂说。
段嫂养了20多只鸡,村民常常到她家买土鸡蛋给亲戚,可是要提前预定,否则就没有了。
时代在变化,可人们对于传统食物土鸡蛋的情结依然存在,那既是乡愁,也是对于生命的珍爱。
作者简介:
杨仕英,公务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部分散文被先后录入《湖北省作协诗歌.散文卷》《精美文萃》等多部书集。迄今在国家、省市发表文章50多万字,先后在《学习强国》《湖北日报》《人民代表报》《长江丛刊》《青岛晚报》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并且多次获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