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民俗记忆 传承文化根脉
聚力共建谋发展——福清老五民俗馆迎五家社会组织“触摸乡土文脉”侧记

在福清市阳下作坊村,矗立着一处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文化地标--“福清老五民俗馆”。这座由退伍军人陈修俊馆长倾尽四十余载心血打造民俗馆。以数万件珍贵藏品,构建起一座鲜活的历史记忆库,无声讲述着闽中风土的往昔故事。


5月28日上午,烟雨浸润古村,福清市收藏协会协同市革命史研究会、市孝道文化促进会、市老年学学会、市老科协海口分会、市文物保护协会等五家单位的30多名本土文化爱好者,共赴这场“触摸乡土文脉”的文化寻根之旅。

走进民俗馆,宛如翻开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卷。这座多层建筑以“瓷器 - 农耕 - 革命 - 雅居”为主题,打造出独特的时空走廊,每一处都充满惊喜与感动。

庭院陶瓷展:石雕瓷韵话沧桑
革命史研究会薛存祥副会长指着院中百余个战争时期的筷笼阵列,将众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这些土窑烧制的筷笼,斑驳的“支前光荣”“生产模范”等字样,将参观者带回烽火连天的支前岁月和军民深厚的鱼水情。明代的青石秤砣上“光绪廿年”的铭文,则见证着清末“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的商贸往事。

一楼农耕区:犁痕深处见匠心
一踏入展厅,直径1.2米的大型石磨盘便映入眼帘,磨盘上深浅不一的沟壑,记录着百年来碾磨的痕迹。墙角的龙骨水车,虽朱漆已褪,但其木齿咬合紧密,转动时仿佛仍能听见潺潺水声。最令人震撼的当属整面“农具墙”,千余件农具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序列整齐陈列,从曲辕犁到蓑衣斗笠,从稻谷风车到脚踏打谷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农耕文明史诗,让人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楼红色记忆展厅:战火淬炼家国情
沿着楼梯来到二楼的红色记忆展厅,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饱含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在“小米加步枪”展柜前,1947年制造的汉阳造步枪与粗布粮袋并肩而立,枪托上“杀敌立功”四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纷飞。玻璃柜中,一封1951年的志愿军家书泛着茶渍,信中“朝鲜前线天寒地冻,但想到祖国人民在搞生产,心里就暖和”的字句,让参观者驻足良久,心中满是感动与敬意。展厅中央的“革命婚书”尤为珍贵,泛黄的毛边纸上的钢笔誓言“自愿结为革命伴侣,终身互助互勉”的誓言,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紧密相连。

三楼古家具阁:木纹里流淌的雅致生活
陈修俊馆长热情地为众人讲解着每件珍宝。迎面而来的清中期金丝楠木雕花拔步床,八扇裙板上雕刻的“八仙过海”图栩栩如生,床檐悬挂的鎏金铜锁历经百年仍可开合,尽显工艺之精湛。转角处,手工精密刺绣的王爷龙袍惊艳众人,紫檀木多宝阁更是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阁中明代青花瓷瓶与清代寿山石雕相互映衬,营造出“雅室清供”的意境。最令人惊叹的是“书香门第”场景复原:酸枝木书案上摆放着端砚、狼毫,墙面的“耕读传家”木匾与对开红木书柜相得益彰,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听见了私塾先生的朗朗书声。此外,一叠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算盘,以及那台罕见的大吊秤和一人高的钩称,也让人感受到了劳动人民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以及先人的智慧和数学的博大精深。

贤惠的东道主女主人精心准备的“农家乐宴”,更是将民俗体验推向了高潮。柴火灶蒸出的番鸭汤香气四溢,土米粉裹挟着海蛎的鲜香,地道的“窝粿”三角饼在油锅中翻滚成诱人的金黄色。餐间,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畅谈此次参观的感受,让这顿乡宴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堂。

正如市收藏协会陈修俊会长在活动总结时所说:“民俗馆像本立体史书,每件展品都是会说话的文物。”这场活动,不仅让参与者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它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永续发展,历史记忆也能在当代社会中重获新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民俗馆,聆听文物的故事,传承文化的根脉,让这份珍贵的民俗记忆永远流传下去。
图文: 陈榕 张海燕
福清市收藏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