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席卷大地,蝉鸣聒噪,人们纷纷寻觅一方清凉。在济宁这座古城里,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悄然为人们送来清凉——杨士民先生笔下的鱼画扇面,以水之灵动、鱼之悠然,为炎炎夏日注入一股清新雅逸的艺术清风。
杨士民,号笠翁,忘筌斋主人,这位被誉为“济宁杨金鱼”的画家,早已在画坛游弋多年。毕业于曲阜师范美术专业班的他,师承王增祥、孔端甫等名家,1990年便加入省青年美协,如今任济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诗词文化学会副会长。他笔下的鱼,融合了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洒脱,形成了鲜明个性和时代气息兼具的独特风格。
杨士民的鱼画扇面,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展开扇面,只见他以流畅而富有力度的笔触勾勒鱼身,无论是鱼鳞的细腻刻画,还是水波的动态描绘,都达到了极致。那些扇面上的鱼儿或悠然自得,或欢快活泼,或静谧深沉,仿佛下一刻就要冲破扇面,跃入现实中的江河湖海。
在炎炎夏日轻摇此扇,观其画作,似有清风拂面,水波潺潺之音入耳。杨士民先生将鱼的生命律动凝固于画面之中,扇面轻摇间,仿佛能感受到水的清凉和鱼的灵动,令人心旷神怡。这正是艺术的魔力——通过视觉触发通感,让观者获得超越物质的精神清凉。
杨士民画鱼的造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数十年的观察与沉淀。他生长在洸府河畔的杨楼村,夏日里常早早来到河边,一边欣赏景色,一边下河摸鱼。少年时代的他逐渐熟悉了各种鱼类的习性和特点,喜欢观察鱼在水中的姿态和动作。
“近水识鱼性”,杨士民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掌握了鱼的姿态与动静特点。这种对鱼的深入理解,使他的作品超越了表面的形似,达到了神似的境界。他笔下的鱼,功夫独到,刻画灵动自然,绚丽多姿,栩栩如生,赋予了鱼鲜活优美的艺术生命。即便是在尺幅有限的扇面上,他也能将鱼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士民的鱼画扇面不仅带来视觉的清凉,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鱼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杨士民深谙此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鲤鱼跳龙门”和“年年有余”等传统寓意。
鲤鱼跳龙门象征着无畏的勇气和拼搏的精神,年年有鱼则寓意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这些美好的祝愿被杨士民巧妙地融入扇面创作中,使小小的扇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炎炎夏日,手持这样一把充满文化气息的鱼画扇面,既能驱散暑热,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士民的画室中,宣纸铺展,墨香四溢。他挥毫泼墨,细腻的笔触犹如游走在水草间的鱼儿,轻盈而不失力度。当他将这些灵动的鱼儿绘于扇面之上,便创造了一件件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艺术品。在这个夏天,“济宁杨金鱼”的鱼画扇面正成为越来越多文人雅士的消暑良伴。它不仅仅是一件纳凉工具,更是一件可以握在手中的艺术品,一份可以随时感受的文化传承,一缕可以在炎夏中带来心灵清凉的和风。
水墨游鱼扇上生,摇来清风暑气平。在杨士民的鱼画扇面前,我们仿佛置身于南四湖畔,感受到水波的清凉与鱼儿的欢畅。艺术之美,莫过于此——既能陶冶性情,又能解人烦忧,为炎炎夏日送来一份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