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至,仲夏始。当艾草挂上门楣,粽香飘满街巷,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总带着独特的韵味。从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从代代相传的习俗里,我们得以窥见端午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端午的世界,探寻习俗与诗词交织的迷人画卷。
端
午
习
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其他地区多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过去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的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人们通过盛大的仪式祭祀龙王庙,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挂草药
古来端午既有悬菖蒲、艾叶于门窗以祛避邪疫的习俗;与此同时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亦保持至今。
新鲜菖蒲、艾叶可散发强烈芳香,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
江南民间部分地区还有端午挂桃枝的习俗,是以桃枝来代替桃木,象征着远古时期可捉鬼的神荼和郁垒兄弟俩,以乞求他们守卫门户,起到驱鬼避邪的作用。
佩戴饰物
长命缕亦称续命缕、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跳钟馗
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的是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食俗
01
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02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03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诗
词
《端午》
唐 ·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少年游 ·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 ·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端午独酌》
宋 · 杨万里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端午即事》
宋 ·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日赐衣》
唐 ·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南乡子·端午》
宋 ·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清 · 孙元衡
五日当庭斫绿瓜,蒲觞聊与酌流霞。
香罗细葛思难到,白海青潮景未斜。
粳稻垂楣同艾叶,扶桑照眼胜榴花。
心知南国音书少,醉听回帆鼓一挝。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乙卯重五诗》
宋 ·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和端午》
宋 ·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传统
从诗词中领略端午的浪漫,在习俗里感受端午的温度。
愿端午安康的祝福,如艾草的清香,萦绕在你的身旁,岁岁年年。
END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