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兵团精神 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力量
作者:杨 东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与兵团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其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树立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的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既是治国理政的时代使命,更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政治任务。对于新疆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 “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 的美丽新疆。
兵团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以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的政治忠诚,全面贯彻落实_习_近_平_总_书_记关于新疆工作 “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总目标的决策部署。在南疆地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等师市更应勇担 “示范区”“排头兵” 使命 —— 这些师市地处昆仑北麓、天山南麓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历经七十载发展,已成为 “一带一路” 的咽喉要地。师市下辖团镇 “嵌入式” 分布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等多地,内部多民族群众 “嵌入式”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社会形态,既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也凸显了南疆师市在这一历史任务中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二、兵团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_习_近_平_总_书_记多次强调 “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核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的兵团精神,不仅是南疆师市多元文化的价值内核,更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从四个维度深刻诠释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热爱祖国: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实践
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转化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具体行动,兵团人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领域持续发力。这种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实践,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捍卫 —— 正如兵团在沙漠边缘开垦绿洲、在边境线旁屯垦戍边的历程,每一步都彰显着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多民族共同建设边疆的生动注脚。
(二)无私奉献: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
“无私奉献” 精神深刻体现了 “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辩证关系。兵团人以 “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 的胸怀,始终服从国家战略部署,在兵地融合发展中践行 “小我” 融入 “大我” 的价值追求。从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的代代传承,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各族职工的协同奋战,这种奉献精神打破了民族界限,构建起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共识,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石。
(三)艰苦创业: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根基
“艰苦创业” 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兵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七十年发展历程,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实践。习_近_平_总_书_记在考察一四三团时强调 “兵团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正是对这种创业精神的肯定。当下,兵团在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通过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等举措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成为各民族共享的 “精神纽带”,使共同体意识在物质丰裕中得到强化。
(四)开拓进取: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
“开拓进取” 彰显了兵团事业的创新活力,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动力。在边疆建设中,兵团人勇于突破自然条件限制与体制机制障碍,无论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还是 “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的建设实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与时俱进的品格。这种精神推动兵团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不断突破,为各民族共同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时代活力。
三、以兵团精神为纽带,构建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
(一)深化历史认知:从 “四史” 教育到兵团记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强化 “新疆四史”(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教育。通过系统学习,深刻理解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等核心命题,增强 “五个认同”。同时,兵团需强化 “兵团发展史” 教育,依托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等 90 余座红色教育基地,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让兵团精神的形成历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微观注脚。
(二)创新实践载体:从典型引领到品牌赋能
树立并宣传典型是弘扬兵团精神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讲好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的 “五老” 故事,营造尊贤敬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挖掘各时期 “先进人物” 事迹,形成学优看齐的价值导向。此外,以品牌活动为抓手 —— 如 “沙海老兵” 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连心桥” 主题活动、“老支书带新支书” 经验传承等项目,将兵团精神融入日常、化为经常,使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强化共同体意识。
(三)完善制度保障:从文化服务到法治治理
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经济发达地区可完善 “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 等七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则聚焦干部党员教育、成人普及教育与学校 “滴灌式” 筑基工程,同时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打造立体宣传平台。此外,坚持法治思维,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探索 “被动教育” 向 “自我教育” 转化的路径,通过制度规范与文化浸润双重机制,确保兵团精神在法治轨道上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久动力。
结语:精神同源与使命同担的时代抉择
从屯垦戍边的历史传承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兵团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同频共振 —— 前者以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凝聚民族情感,以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夯实共同体物质基础;后者以 “四个与共” 理念指引兵团事业方向,以中华文化认同强化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弘扬兵团精神,本质上是在边疆实践中具象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兵团履行 “三大功能”“四大作用” 提供了精神支撑与价值引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兵团各族群众唯有以兵团精神为纽带,同心同德、携手并肩,方能在忠诚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进程中,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边疆篇章,让天山南北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家园。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