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半枚鸡蛋里的时光琥珀——论张晓彦《端午情思》的记忆书写与情感肌理
作者 富有
张晓彦的《端午情思》宛如一帧泛黄的老照片,将端午记忆与祖孙深情编织成绵密的情感网络。作者以"半枚鸡蛋"为叙事锚点,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童年碎片,通过细腻的生活切片与诗意的情感流淌,构建出充满温度的精神原乡,完成了对传统节日文化与血脉亲情的双重致敬。
记忆褶皱里的情感切片
文章以"记忆好似一条蜿蜒的小河"起笔,用流动的意象奠定抒情基调。作者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端午清晨分鸡蛋的微观场景:黑线剖蛋时的精准丈量、兄弟间的眼神角逐、酱油蘸蛋的独特味觉,这些被时光淬炼的细节,如同琥珀般封存着童年的纯粹与温暖。特别是对爷爷分蛋动作的描写——"黑线在他的手中,飞速从高处下落,在鸡蛋清上略微停滞片刻",将老人的威严与慈爱熔铸于动作的张力之中,使抽象的亲情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深化情感表达。爷爷生气时"声如洪钟的训斥"与分蛋时"慈爱的笑意"形成性格反差,兄妹间"顶鸡蛋"游戏中长辈的刻意偏袒与日常相处的谦让和睦互为补充,这些矛盾又统一的情感维度,让人物形象饱满立体,也让亲情的复杂与深厚跃然纸上。
文化传承中的精神回响
在端午习俗的书写中,作者完成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双重解码。表层是极具生活气息的节日仪式:煮蛋、顶蛋、吃蛋的民俗活动,构成节日的物质肌理;深层则是爷爷讲述的屈原故事、吟唱的闽江号子,这些文化符码如涓涓细流,浸润着童年的精神世界。当作者在课堂上重读屈原诗句时,记忆中爷爷眼中"闪烁的光"与文字中的精神力量产生共振,实现了传统文化从口传心授到精神共鸣的代际传承。
这种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情感纽带实现的价值认同。爷爷对古典文化的生动演绎,不仅让端午超越了节日本身的物质欢愉,更赋予其精神图腾的意义。当作者在成年后依然保持着讲述端午故事的习惯,这种文化自觉的延续,使文章具有了超越个体记忆的社会价值。
时光长河里的生命哲思
文章在时光维度上呈现出精妙的三重结构:童年时对鸡蛋的热切渴望、成年后物质丰裕却缺失的怅惘、老年时因健康原因与鸡蛋的无奈告别,勾勒出生命不同阶段的情感图谱。作者以鸡蛋为情感载体,将物质需求的满足与精神世界的丰盈进行对照,在"吃蛋-弃蛋-忆蛋"的转变中,暗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结尾处梦境的书写颇具匠心。"严厉而慈祥的眼睛""分好的半个鸡蛋"在梦中重现,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呼应,既是对逝去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永恒亲情的诗意礼赞。当记忆在梦境中苏醒,那些被时光淘洗的片段愈发清晰,印证了情感才是对抗遗忘的永恒力量。
张晓彦以诗人的敏感与作家的细腻,在端午的习俗记忆中打捞人性的微光。文章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绵密的情感肌理与深邃的文化思考打动人心。半枚鸡蛋承载的不仅是祖孙间的脉脉温情,更是传统节日文化在个体生命中的生动注脚,为当代人如何守护精神家园提供了温暖而有力的文学启示。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处女作《走在田野上》,发表在《1993中国诗坛》上。这篇作品曾多次获奖,2005年,被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和华夏学术杂志社编入《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并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
2005年8月,荣获“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金奖。
1994年,诗作《爱情三部曲》《恋痕》等连续发表在《大陆爱情诗百家》上。同年,被中国诗书画研究院授予“百家爱情诗人”荣誉称号,并获得文学报刊编辑资格证书。
1998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2002年10月,荣获国际华文文学荣誉作家诗人卡:(编号:0207)。同时,被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由中国诗人报编辑出版的个人诗集《心灵的颤音》,被2007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组委会评为金奖,并提名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知名作家的称号。
2007年3月《温总理印象记》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发表,并荣获国务院新闻办特殊嘉奖,同时赢得了新华社高度好评。2019年荣获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授予《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奖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八十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附:
端午情思
作者 张晓彦
记忆好似一条蜿蜒的小河,缓缓地流淌,途经平凡的日日夜夜,流进曾经的一个个温暖的端午佳节……
记得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多,日子过得自然更艰难,不可能每个孩子每天一个熟鸡蛋。端午节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孩子们的热切盼望下,就会看到当天早上煮一大盆鸡蛋的情景。而我家只有我和哥哥,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也在厂里工作,生活条件自然比较好一些。我们哥俩每天半个鸡蛋,端午节大人孩子每人一个。
出身军医的爷爷,身高一米七八、腰板挺直、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我老家在福建省,“爷爷”福建话是“依公”。我六岁时,依公从遥远的南方赶来帮助父母看护我们。每天早上,他都会把一个剥好皮的熟鸡蛋放在饭桌上,我和哥哥两双眼睛立刻密切关注这个桌面上的鸡蛋,它好似一个任人宰割的小动物一样,安静地躺在那里。依公用一根黑线均匀地把鸡蛋分成两半,以示公正。随后,把那根黑线洗净,挂在墙上。为了不让黑线被风刮跑,依公把黑线穿进一根缝衣针里,悬挂起来,那根针便垂在下面。当时的我应该比书桌高一点,每天都早早地站在书桌前,等待依公分鸡蛋。
当年的依公七十几岁,我和哥哥都很害怕他。因为他有一双威严的眼睛和宏亮的声音,如果我俩犯了错误,准会听到依公的声如洪钟的训斥。那些训斥的详细内容早已忘记,可依公生气时的眼睛始终储存在记忆深处。因为有一次我偷眼去看依公气愤时的眼睛,他也正盯着我。那目光射过来,仿佛能洞察一切,吓得我马上收回眼神,低头看着地面。
那时,年已古稀的依公做事动作依旧敏捷而准确,分鸡蛋也很快。只见那黑线在他的手中,飞速从高处下落,在鸡蛋清上略微停滞片刻,依公便能确定好位置,之后,缓缓按下,鸡蛋就一分为二了。这时候,他总要看看我俩,那目光就像军令,好似在说:“你们可以吃了。”哥哥是一脉单传的长孙,而我比哥哥小,没理由先拿鸡蛋。可在依公的教导下,哥哥总是让我先选出自己的一半。那时,我赶紧伸出小手,拿过鸡蛋,咬上一口,快速咽下。由于福建人吃煮鸡蛋不蘸酱,但我习惯蘸酱油。所以,我蘸点酱油,细细品尝剩下的鸡蛋。那是儿时的美味,吃在嘴里,香在心底,好像还有一丝甜味儿。如今回味,似乎余香未尽。哥哥吃得快,将鸡蛋一扫而尽,我便一边拿着剩下一点儿的鸡蛋清显摆着,一边叨咕:“好吃、好吃、鸡蛋清清……”依公看着我们吃鸡蛋的样子,眼睛里没有了生气时的严厉,流淌出来的是慈爱的笑意。
端午节我们家也煮几个鸡蛋,渲染节日气氛。人手一个,便开始“顶鸡蛋”,看谁的鸡蛋最硬,兴奋的我感觉“顶鸡蛋”远远超过吃鸡蛋的乐趣。比我大几岁的哥哥笑嘻嘻地走过来,用他手里鸡蛋的坚硬一端顶我的略软的一端,我的鸡蛋皮自然碎了。依公和父母都让着哥哥,于是,“旗开得胜”的哥哥非常得意地看着我。满腹疑团的我,并不服气,白了哥哥一眼。拿着自己那个鸡蛋跟依公诉说。依公坐在床头,静静地听我说完。他微笑着看看我的鸡蛋,和蔼可亲地说:“慢慢的,你就会明白了。”长大后,这便成了我们的童年趣谈,只是我总感觉幼年时每天和哥哥分的那半个鸡蛋更加香味十足。
依公早年学医,开过私人医院,他对我和哥哥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视。那年端午的前后几天,他生动地讲了很多端午的故事,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讲到他的《离骚》《九歌》,又从他的抱石沉江,讲到在江海里抛洒粽子纪念屈原,还轻声哼唱福建闽江每年端午赛龙舟时船工们的号子。遗憾的是,依公仅仅照顾我们一年就回福建了,从此再没来东北。时光如水,冲走了许多往事的记忆,可我不会忘怀依公那双让我敬畏可亲的眼睛……
后来,我在中学历史课上,听老师讲述屈原悲壮的一生,在语文课本中,学习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一次次感受着震撼,而心生敬意。不由得回想起依公那年讲述屈原故事时,眼中有一种光在闪烁。
时光荏苒,生活条件在日趋上升,我和哥哥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剥好的煮鸡蛋,却不以为然。由屈原的经典故事引发,逐渐喜爱古典诗词的我,更加重视精神食粮。端午鸡蛋越来越被冷落,节日里,我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个。
在我21岁那年,99岁高龄的依公在福建离我们而逝。他在那之前的一封家信中,曾有一句“晓彦的孝心重如山”。也许是因为我从上班挣工资起,每月寄去几十元钱,略表寸心。其实,比起小时候依公从千里之外赶来精心照料、严加管教我们,我那只不过微乎其微。
婚后,每年端午婆婆都要起早煮馄饨,里面定有几个完整的荷包蛋。餐桌上的煮鸡蛋、鸡蛋焖子、苜蓿柿子等等有关鸡蛋的菜肴,的确应有尽有,而我却像缺失了些什么……
随着女儿哇哇坠地,每年端午我们都回婆家和娘家团聚,每次丰盛的美味佳肴里鸡蛋的分量越来越小,而我没有忘记给小女儿讲述那个年代有关我和哥哥在端午里的故事。
2023年的端午早已匆匆而过,26岁的女儿在那天煎炒烹炸了一桌精致的美食,包括在快手里学到的几种鸡蛋做法。可惜我在十多年前就患有胆管结石,不吃鸡蛋了。
……
昨晚又梦见爷爷那双严厉而慈祥的眼睛,还有儿时端午“顶鸡蛋”的场面、分好的半个鸡蛋和那条悬挂在墙上的黑线……
作者简介
张晓彦,吉林省松原人,身残志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杂志摄影俱乐部会员、吉林省残疾人作协副主席、松原市肢残人协会秘书长、吉林省名人研究会松原委员会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方都市文化》总编。痴迷文学、摄影、绘画多年。文学作品曾在《中国石油报 金秋周刊》《劳动新闻报》《吉林残联》微刊、《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微刊、《长春日报》《吉林石油报》《松原日报》等报刊发表。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吉林名人名企研修院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