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地融合促发展 同心共筑南疆梦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地方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杨 东
引言
在祖国西部的广袤土地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周边县镇乡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疆的大地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兵” 与 “地” 携手共进,在政治、文化、经济,地理、资源、各族群众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中,书写了一部兵地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政治要素:同心同向,共筑稳定发展之基
(一)共同的工作总目标
南疆四地州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同处南疆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两地共同的工作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兵地双方紧密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从维护社会秩序到促进经济发展,从保障民生福祉到加强民族团结,两地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南疆的稳定发展而努力。
(二)一致的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
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南疆四地州和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执行着一致的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无论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两地都在相同的政策框架下谋划发展、推动工作。这种一致性为兵地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使得两地在政策落实、资源整合、项目布局等方面能够更加协调统一,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了发展效率。
二、地理要素:山水相连,铸就血肉交融之情
(一)嵌入式的地理分布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嵌入式地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之间,这种独特的地理分布使得 “兵” 与 “地” 如同一家人,紧密相连。共饮一河水,炊烟相缭绕,地理上的接近让两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农业生产中的互帮互助到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往来,地理的紧挨相邻成为了兵地融合的天然纽带。
(二)共同的生态环境
境内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原始胡杨林、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原水库等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些生态环境是兵地双方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两地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沙漠化的防治、胡杨林的保护等方面,兵地双方密切配合,形成了协同效应,共同维护了南疆的生态平衡。
三、优势互补要素:资源共享,激发协同发展之力
(一)科学技术与人才的互补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拥有新疆政法学院和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周边县镇乡在当地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通过兵地融合,双方可以实现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例如,高校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地方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地方产业的升级。
(二)矿产水土资源的互补
南疆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土等资源,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周边县镇乡在资源分布上各有侧重。通过兵地融合发展,双方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例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兵地可以共同规划、合作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土资源的管理方面,双方可以加强协调,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要素:携手共进,谱写融合发展之绩
(一)半个多世纪的融合实践
自 1966 年农三师成立以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周边县镇乡就开始了兵地融合发展的实践。在农业生产中,兵地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双方共同规划、合作建设,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兵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二)丰硕的融合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兵地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方面,两地的合作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社会方面,兵地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文化方面,双方的文化交流融合,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例如,图木舒克唐王城机场、铁路、沙漠公路的相继通车,构建起了图木舒克至南疆四地州行政中心的 2.5 小时快速大通道,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更是兵地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五、兵地融合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兵地融合发展是屯垦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境内有唐王城遗址等多处屯田遗迹、驿站遗址以及佛教寺庙遗址,班超、张骞、高仙芝等曾在此驻守,玄奘、林则徐等曾经过此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作为古代屯垦、现代军垦的发祥地,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是对历史上屯垦戍边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边疆地区开发建设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二)现实意义
在现实层面,兵地融合发展对于南疆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整合兵地资源,提高发展效率,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兵地人民的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共同应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深化兵地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融合机制
建立健全兵地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制定兵地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兵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支持兵地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产业协同,实现经济共赢
加强兵地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围绕 “一带一路” 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两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共同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鼓励兵地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强化人才交流,促进智力共享
加强兵地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南疆地区发展,为兵地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深入开展兵地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挖掘和整理兵地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兵地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五)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兵地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水土等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推动绿色发展。
结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周边县镇乡的兵地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在政治上同心同向、地理上山水相连、资源上优势互补、实践中携手共进的基础上,兵地双方共同谱写了一曲融合发展的时代凯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协同、强化人才交流、加强文化交流、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筑就南疆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