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按)江西鹰潭,自古就是一个“好口子”(邓@小@平语),后来,因为王震将军的铁道兵团修建了“鹰厦线”,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一讲起鹰潭,最响当当的是道教胜地——因龙虎山的名气。
说起江西鹰潭,她是道教、佛教(禅宗马祖道一的马祖岩),心学的发源地。今天,得到老友陆扬新先生发来的一组文字,详尽阐述陆九渊与鹰潭、象山书院与心学、陆象山与其陆氏后裔等多组关系,我选取了其中六段文字,形成一篇,集中介绍江西贵溪象山书院与心学的发源!
陆九渊,原是江西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村)人,鹰潭龙虎山西源村陆氏才是陆九渊次子陆循之一脉传承嫡裔。因我外公民国年间曾在金溪买地置业,约有九十余亩良田、三百亩山地与开荒旱地,本想在那里成立一个新金氏村子,后因“过鬼子”而不得不返归余江。当年曾多次与我讲起金溪陆象山与朱一民的故事。
陆兄,虽未见面,但经常有联系,尤其是他在八十年代中期,曾与我小学就读的大科里毛家有部分交集,他的亲戚还是我的同学,这样说来,关系就更进一层了!说起心学,绕不开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由陆九渊籍贵溪应天山象山精舍创立,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挥,形成陆王学派体系。两者把“心”当作宇宙的本原,认为“以心取理”,把“天心”作为学说的核心范畴。用哲学形式把封建纲常名教神圣化,以同植纲常,同扶名教,来维护封建制度。
心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占据独立的统治思想和统治地位。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巨大的。
作为心学一系创始者陆九渊的象山书院,自然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宏伟煌煌的象山书院修葺与重建一新,正以敞开的胸怀招引海内外的朋友,来此一睹当年象山书院的辉煌与美好!
一、【 象 山 精 舍 记 】
象山精舍位於龙虎山上清宫东北许里之应天山上,与圣井山对峙双峰并立,其山连岗叠阜,自闽而來,则魁然磅礴,实属武夷山支脉,又於龙虎山主脉,为贵南西南诸山之宗,神明之居不可一二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象山先生建精舍读书其上,四方学子如云。先由门人金溪彭兴宗(字世昌)访旧友於贵溪应天山麓张氏兄弟,因登山游历,见“陵高谷深,林茂清泉”,并与诸张商议,结庐延请陆九渊先生讲学,时任朝廷国子正勅令局删定官的陆九渊,因呈五札,得罪孝宗,左迁台州崇道观的祠禄官,实质是罢免至归,干领奉禄。
一日,彭兴宗邀陆九渊先生登山,同行中有当朝户部次郎张运的侄子张伯强、张行巳等人。先生进得山来,见“高路入云,瀑布流飞,烟雾飘缭,奔腾游动”,欣然大喜,并决定在应天山西麓东坞,已破旧不堪的寺庙遗址上新建草堂,初名为应天书堂,同时发动友人学子捐资助学,诸子环绕草堂各自结庐,先生根据地势和学子的志向分别命名为“居仁斋”、“由义斋”、“明德”、“志道”、“愈高”、“规斋”、“达诚”、“琼芳”、“批荆”等斋舍,环顾山形,宛若巨象,次年命名为“象山精舍”,自号象山居士,学者尊称象山先生。
象山精舍以“尊德性、明本心、教做人”为宗旨,每每讲求“立志、求道、修身”,涵养德智,变化气质,以完成本心学术,养吾心浩然之气,监大节而不可夺。象山先生居山五年,來见者二三千人,考中进士者有二十六人。
淳熙十五年(1188)理学泰斗朱熹曾写信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又得《怀象山》诗曰:
川原紅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何日了,
不如抛却去寻春。
光宗绍熙二年夏季(1191年5月),象山先生奉诏为荆湖路荆门军(今湖北荆门),七月初,离别应天山象山精舍,由贵溪顺水路、下信江、经鄱湖、过长江、溯汉水、赴荆门,携家眷六人同行。当时荆门辖长林、当阳两县,面临汉水,背靠长江,地势险恶,隔水就是敌战区,金兵虎视眈眈,正处于此种劣势,象山先生将家眷一同偕往边陲,这进一步证明先生的报国热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肠,就此、体现了一位哲学家的威力。先生赴任前,将象山精舍交付给得意门尘傅季鲁(字子云)掌管。绍熙三年(1193),先先血疾大作,病卒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原籍。庆元二年(1195),贵溪县令刘建(字启晦)立专祠於应天山精舍之前,有临江章茂献为记,每每春秋登山祭之。绍定二年(1229),江东提刑赵彦悈为增修精舍及祠堂,自为记。
南宋绍定四年(1232),江东提刑袁甫(字伯徽、号蒙斋)巡视贵溪,以应天山“荒颓偏僻、不近通道”,奏请於朝,将象山精舍迁至贵溪三峰山之徐岩(今贵溪一中)。元代至顺年间,进士祝蕃復为应天山重修专祠,每年春秋祀之,元末毁於失燹。明朝景泰壬申年(1452),龙虎山西源象山公第九世孙陆崇(字彦修、号季峰),赐进士出身,任福建延平知府(今南平市),奏请钦差郝御使韩雍,将应天山故地重修专祠,以祭祀事,明季毁於失厥。后建修无资,泉石荒无!
薌滈斋居士~作
二、 本 心 楼 记
元 · 吴 澄
贵溪形势之奇秀,莫可与俪,自宜为神仙君子之所栖止。其后冈名象山,江右陆先生亦尝构室而讲道焉,至今使人尊慕而不忘。
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之,以至于孔子其道同。道之为道,具于心,岂有外心而求道哉。而孔子教人未尝直言心体,盖日用事物,莫非此心之用于其用处,各当其理而心之体在是矣。操舍存之,惟心之谓,孔子之言也。其言不见于《论语》之所记,而得之孟子之传,则知孔子教人非不言心也。一时学者未可与言,而言之有所未及尔。孟子传孔子之道,而患学者之失其本心也,于是始明指本心以教人。其言曰:仁,人心也。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陆子之学所从出也,夫孟子言心而谓之本心者,以为万物之所根,犹草木之有本,而苗茎枝叶皆由是以生也。今人谈陆之学,往往曰以本心为学,而问其所以,则莫能知。陆子之所以为学者,何如是本心二字,徒习闻其名而未究竟其实也。夫陆子之学,非可以言传也,况可以名求哉。然此心也,人人皆同,有反求诸身即此。而是以心为学,非特陆子为然,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思.孟以迨周.邵.张.程诸子,盖莫不能。故特指陆子之学为本心,学者非知圣人之道也。应接酬酢,千变万化,无一而非本心之发见。于此而见天理之当然,是之谓不失其本心,非耑离去事物,寂然不动,以固守其心而也。。
吴澄(1249~1333)字清,亦字伯清,谥:文正,江西抚州崇仁县人。元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官至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国史编修。吴澄为元代哲学第一传播人。
芗滈斋辑录
(重建的象山书院牌坊)三、象 山 書 院 考
象山書院及轉祠在縣南三峯山下,宋紹定四年,江東提刑袁蒙齋(袁甫号蒙齋)具疏於朝,遣上舍生,洪陽建書院,中為聖殿,翼以兩廡(庑),後立彝訓堂,翼以“居仁”丶“由義”丶“志道”丶“朙德”四齋,後為“仰止亭”,兩旁有池,池上搆亭,曰:濯纓,曰:浸月。堂之左爲“佩玉”丶“儲雲”二精舍,右爲“象山公祠”,殿之前爲“泮池”丶“戟門”丶“棂星門”,有袁甫記,元季毁於兵燹。明景泰三年,九卋祖崇丶以和詩受知於都御史韩公雍,雍命廣信知府姚堂丶知縣李宣丶縣丞王榮,重建書院祠宇,有少卿李奎記。乙亥年,置田五十亩,以供書院丶歲祠,命九世祖紹文及子重書公諱德者,司其出纳,有少卿李奎記。成化二年,崇以通判引見丶復得,請於朝奉:勅鼎建,給門役二丁守護,有禮部尚書姚夔劄牒。正德五年,提學副使李公夢陽丶巡撫王公守仁,命廣信知府陸公徵增建門堂丶立坊匾丶題西源門樓,以十一世祖眉三諱經丶作聖公諱行者,奉祀。後两年,癸酉,邑侯謝公寶,復建祠宇,後建仰止亭。以行公之子松年公丶奉祀。嘉靖癸巳,邑侯袁公鳯鳴增脩,自爲記。丙申年,提學副使王公宗沐率諸生講學其中,時十二卋祖掄材公諱松年者丶與焉,因贈其母徐孺人匾曰“節凛冰霜”,又匾:“文壇錫類”云。萬歷庚辰,阉婆孕子尽任冠带,東林講學,諸君子舆之角爭,阉怒□詔毁天下書院,象山書院亦在毁中,祭亦裁革,邑侯伍公袁萃,捐俸贖復,改名象山祠躲奉。例通復仍請編增祭銀歲久頃圯。萬歷癸卯年,邑侯吳公繼京,重新改造,申請十三卋祖鏜、奉祀,有記。天啟丙寅年,邑侯王公梦臺,偕十四世祖丶奉祀庠生,龍光等重脩。
國朝 順治十二年乙未,勸農使署貴谿縣事葉公承祧,偕十四卋祖明翰等重脩,有記。康熙二年丶癸卯,奉祀庠生均用丶天衢丶楊士,倡首捐資、重脩。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奉祀庠生天衢、康侯丶焕儒丶焕章丶焕伯,倡首捐資重脩。康熙六十年丶辛丑,叔侯丶達可丶信人丶安聞,各捐銀兩,奉祀庠生焕特,邑禀庠生霭雲,倡首鼎建。嘉慶十六年丶辛未,奉祀庠生雲翰丶益謙丶萬相丶隆興丶如興丶禄喜,捐資重脩,用費頗不資云噫。
按此考不過詳記,祠院之始末以俟,若後人有能鼎建,繩繩繼繼接附於後故未及結尾非省文也,後之人其亦念餘作此考之初心乎望之幸也。
大清乾隆十九年大歲甲戌麥秋朔
勅赐 象山書院陸文安公十七卋裔孫碧谿氏謹識
大清光緒十一年乙酉歲孟秋月上浣
勅赐 象山書院陸文安公二十三卋裔孫子泉薰沐再訂
敕赐 象山書院陸文安公二十六代裔孫薌滈齋~百拜敬錄
摘自《芗溪西源 大儒宗谱》
四、
象山家风传承后嗣
南宋陆九淵在长达数十年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他极力主张学以致用,从而培养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在教育族人方面,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和常用的知识技能,总结为“道”丶 “义”两层面,及“精神”与“物质”两层面。主张教育以“道”为主体,义则辅之,认为只有深切体会“道”的存在及功用,才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此,要求后辈将功夫下在“本心”中,认同儒家伦理纲常并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践行,达到经世致用,天人合一。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宋江南东路信州贵溪仙源乡之应天山位于县西南八十里,其山连冈叠阜,自闽而来,则魁然磅磚,乃陆氏象山心学开宗地,亦象山卋家肇基之根脉地。象山先生次子陆循之(1174~1236),字仲理,号梅轩(因精舍旁有一棵大白梅而自号梅轩故名),十三岁入应天山精舍就读 (长哥陆持之十七岁入山就读、时亦帮父亲辅导授课丶恩贡后、擢浙西安抚史·路提幹)。据陆循之世系表简明,…与慈湖杨简“悟本心”齐名…、朝廷看得圣贤后嗣,得免试举子,擢信州弋阳县令。告老返乡后,藉应天山出纳象山祠掌管奉祀,由礼部颁照,因爱其山水,定籍为此。由于后裔枝系繁衍诸多,然开支派立堂号为贵溪西源《文安枝·德性堂》,子嗣定居西仙源几番迁徙,亦未超出本里。据家谱序言:“公居应天高处,望西源山麓,不胜徘徊景慕,兹司铎万年,将立任门第…、比较看好西仙源山麓招贤里,可谓“四面青山村对凸笔架,半亩芳塘门立凹葫芦”之风水宝地。故子嗣奉祖之命,遂居焉始,传承至今。
象山公三世孙陆溥(1199~1261),字灏父,号介庵,进士,接替弋阳县令,告官后,继续为象山精舍出纳象山祠掌管奉祀。陆溥仙逝后,择穴塟于龙虎山仙岩寺岭上。西源陆家承接了金溪青田象山义门之家风,乃典型的宗法大家族,仍按陆氏始祖的礼仪传统教育子孙,完全遵循传承礼教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制度来整治家风。七世孙陆季敏生五子,取名为陆仁(字永忠)丶陆义(字永宜)丶陆礼(永诚)丶陆智(永明)丶陆信(永和),以五常命其名,永记儒家纲要,我乃老四智公之陆智(永明)一系苐19代裔孙。
陆氏家风对其后世子孙影响极大,潜移默化地规范了后世子孙的做人准则。陆氏后裔深受老祖宗陆九淵心学的影响,皆以此为荣世代传授,并塑像供奉,以励后人。陆氏子弟并善终恪守陆氏家训,秉承“先祖一脉眞傳規行矩步,後嗣两条正道苦讀勤耕”的诗礼传家之风范。
芗滈斋~辑录
五、陆氏心学开宗之地
泛指今江西贵溪上清应天山之象山。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陆九渊在朝廷临安,由国子监国子正教授调敕任局删定官。陆九渊因轮对呈五札,实际给朝廷提了五条意见。
苐一札:道“君臣关系”
苐二札:论“尊德乐道”
苐三札:言“知人则哲”
苐四札:议“立至驯致”
苐五札:劝“不亲细事”
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冬,陆九渊接诏书,转宣义郎,升“将作监丞”。
不日,权相王淮与给事中王信,上奏疏驳。孝宗批准奏本,十一月廿九日下旨,陆九渊罢归,干领祠禄,主管台州崇道观,并可携家眷返回江西金溪青田老家。
淳熙十四年春,陆九渊的高是弟子彭世昌访旧友于贵溪应天山麓张伯强、张行己兄弟,因登山游玩,见陵高谷深,林茂泉清,并与张氏商议,结庐延请陆九渊先生讲学。张氏祖居应天西麓,世代崇儒,诗礼传家,其家族建储云馆,亦张氏从学读书处。
某日,先生进得山来,见高路入云,景色秀丽,欣然大喜,并决定在应天山西麓东坞建一坐讲堂。先生携一侄二息偕数友前往,艰苦创业。数月后,一幢幢草庐拔地而起。先生别出心裁称书院为精舍,环顾山形,宛若巨象。于是,赐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尊称象山先生。一时各地学徒纷纷慕名而来,从学象山。早晨鸣鼓,揖升讲学,学子以一小牌书写姓名年甲,依次坐定,秩序井然。由于先生学识渊博,独辟蹊径,听者无不感动兴起。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者云集。诸子环绕精舍各自结室,先生根据各人性趣志向,分别题名为:“居仁斋”、“由义斋”、“明德斋”、“养正堂”、“志道”、“达诚”、“琼芳”、“惠林”、“佩玉”、“封庵”、“批荆”等。一度荒凉多年的山野之地变成书声琅琅、琴声悠悠的热闹场所。象山精舍一时名声大噪,令当时已盛名的大理学家朱熹亦慕名致书欲往,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先生居山讲学五年,来者逾千人,其中进士者有三十九人,出类拔萃老有七十余人。
此后,贵溪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后人便称陆九渊心学起之于上清应天山,故象山遂为“陆学开宗之地”云云。
贵溪象山书院~宣
六、
【 祭祀陆象山 辞 】
时 公元两千零二十三年,农历癸卯年孟春,《文安枝·德性堂》贵溪西源象山公第二十六代嫡裔陆样新,随贵溪市及金溪县之象山心学专家、学者,考察象山精舍遗址,寻根探源。
致全体同仁谨备香纸果品之仪,於象山公故址神前,开山祭拜;
行大礼: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行礼完毕。
接下来宣读祭文
陆氏象山,
万世儒宗!
生逢乱世,
傲立群雄。
创立精舍,
应天山中。
哲理教化,
大振儒风!
南宋心学,
陆朱交锋。
鹅湖辩论,
理直气宏。
壮怀激烈,
弃笔从戎。
卒於军伍,
天地动容。
皇恩浩荡,
谥文安公。
圣典义门,
报国尽忠。
心学源长,
代有古风。
西江三陆,
冠盖南宋。
呜呼先贤,
树大高风。
哲理布流,
南北西东。
江右文化,
唯象山翁。
历宋明清,
共和兴中。
八百余年,
屹立赣东!
适逢盛世,
国富民丰。
圣贤有灵,
庇佑后昆。
承恩功德,
海深山重。
象山文化,
万代兴隆。
最后:向陆九渊象山先再行大礼: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祭祀完毕。
尚 飨
谢谢诸位,谢谢大家!!
🙏 🙏 🙏
2023年2月26日拟定。
(重建后的象山书院)
…………………………
象山书院:
是当代研究心学的圣地,也是崇仰陆象山的朝圣之地;
更是各类国学文化研究专家的道场;
开放的象山书院: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迎接四方有道之士前来讲学、传道、心学研讨与交流的活动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