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高家堰:一段跨越时光的心灵之约
刘庆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纸调令如同一叶扁舟,将我载入了洪泽湖畔的高家堰。那时的高家堰还带着乡野的质朴,高堰乡与赵集镇尚未合并,却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当我的脚步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便注定了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家也随之迁徙至此,妻子在当地学校任教,三尺讲台成为她播撒知识与希望的天地;两个女儿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在朗朗书声中开启成长的篇章。而我,在镇政府的工作中,深深扎根于农村、农业、农民之中,开始了与这片土地的深度交融。
在高家堰的12个春秋,是与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光。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记忆中徐徐展开。
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而变得惊心动魄。村民李嫂家的孩子玩火不慎,引燃了房屋。当我得知消息时,火势已开始蔓延。来不及多想,我立刻冲向火场,与乡亲们一起投入到救火的战斗中。浓烟滚滚中,我们用水桶泼水、用铁锹铲土,只为遏制火势的蔓延。当大火终于被扑灭时,我早已成了“黑人”,脸上、身上沾满了烟灰,嗓子也被浓烟熏得沙哑。
但这并不是结束。看着李嫂一家面对废墟的无助眼神,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带头解囊相助,并挨家挨户向庄邻筹款,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你家十元、我家二十元,汇聚成温暖的溪流。同时,我积极向上级申请补助,为李嫂家争取重建房屋的资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嫂家的新房拔地而起。当她握着我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时,我深切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成为了一家人。
渔民张哥是洪泽湖畔众多靠水为生的村民之一,我永远忘不了他蹲在堰边抽旱烟的模样。他怀揣着养殖螃蟹的梦想,却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举步维艰。我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帮他规划鱼塘,根据洪泽湖的水质和环境,制定合理的养殖方案。为了帮他解决资金难题,我四处奔走,厚着脸皮跑镇信用社协助他申请贷款。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纠纷和问题,我又化身调解员,为他化解矛盾。纠纷调处那天,我在矛盾双方中间站了3个小时,嗓子喊哑了,总算让双方握手言和。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哥家的螃蟹养殖渐入佳境,收入逐年增加,终于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当他带着自家养殖的螃蟹来到镇政府,硬要塞给我一些以表谢意时,我婉言谢绝了。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
高家堰不仅是一片充满人间烟火的土地,更是一座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宝库。这里的每一处古迹,都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而我,也在与它们的一次次相遇中,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洪泽湖大堤,这座被誉为“水上长城”的伟大工程,是高家堰的灵魂所在。它始建于东汉,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不断修缮和扩建,成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漫步在大堤上,抚摸着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石块,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大堤的每一段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些因水患而修建的堤坝、因治水而留下的传说,都在诉说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历史。每当我向外地客人介绍洪泽湖大堤时,总会骄傲地讲述它的修建历程、在防洪灌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洪泽湖大堤上的石工墙,是古代水利工程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由无数块巨大的石块砌成,石块之间严丝合缝,历经数百年的洪水冲击依然稳固如初。石工墙的砌筑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洪泽湖畔。
每一块石块上都仿佛刻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将平凡的石块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当我带着外地客人驻足石工墙前,讲述着工匠们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凭借着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完成这一伟大工程时,客人们无不为之惊叹。
在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铁水牛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古代人们为了镇水患、祈平安而铸造的。铁水牛体型庞大,造型生动,昂首挺胸,仿佛随时准备与洪水搏斗。
关于铁水牛,在高家堰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铁水牛是龙王派来守护洪泽湖的神兽;也有人说,铁水牛是古代工匠们为了纪念治水英雄而铸造的。无论传说如何,铁水牛早已成为高家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人们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高家堰的乾隆御碑,是清代帝王对洪泽湖治理重视的历史见证。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途经高家堰时,都会对洪泽湖的治理情况进行考察,并留下御碑以示褒奖。这些御碑上刻着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字体雄浑有力,内容记载了当时治水的功绩和对百姓的关怀。
每当我站在乾隆御碑前,仿佛能看到当年帝王出巡的盛大场面,能感受到朝廷对高家堰水利工程的重视。这些御碑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高家堰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的纽带。
高家堰位于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上,大运河的潺潺流水不仅带来了交通的便利,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沿着大运河漫步,仿佛能看到当年商船云集、漕运繁忙的景象。两岸的古镇、古桥、古码头,都在诉说着大运河的辉煌历史。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高家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这里正在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文化带,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高家堰的民间传说中,侯二门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正义、勇敢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神秘色彩。传说中的侯二夫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夫妇俩因保护洪泽湖大堤而光荣献身的故事在高家堰的街头巷尾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高家堰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每当我向外地客人讲述侯二门的传说时,他们总会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年代。
12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人对一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当我离开高家堰时,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此后的岁月里,高家堰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梦中的场景依然是那么熟悉:洪泽湖大堤上的清风、石工墙下的涛声、铁水牛旁的欢声笑语……
我也多次回到高家堰旧地重游。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都会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他们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询问我的近况,仿佛我从未离开过。这种淳朴的人情味,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与高家堰的缘分,早已深深融入血脉之中。
今年“五一”,两辆车载着我们全家三代人,再次踏上了前往高家堰的旅程,开启了一场探秘千年古堰的时光之旅。一路上,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期待着看到高家堰的新貌。当我们驶入高家堰镇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曾经的乡村小镇,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高家堰街古色古香,街道两旁的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保留了古建筑的韵味,又展现出新时代的气息。街道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我们首先来到了李嫂家。如今的李嫂家,早已不是当年火灾后的废墟模样。她家翻建了新的房屋,建起了四合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四合院古雅别致,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李嫂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做客,端出了自家种植的水果和亲手制作的点心。她感慨地说,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多亏了当年大家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渔民张哥家。张哥的儿子张浩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老家创业。他利用所学的知识,搞起了新型养殖,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品种。如今,他家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收入超过120万元。张哥的儿子说,他热爱这片土地,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看着张哥一家幸福的笑容,我深深感受到,高家堰的新一代正在传承着老一辈的勤劳和智慧,用创新和奋斗书写着新的辉煌。
在探秘千年古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洪泽湖大堤、石工墙等古迹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加大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对大堤进行了修缮和加固,对石工墙进行了修复和维护,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同时,还利用这些古迹开发了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洪泽湖大堤上,我们遇到了一群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沿着大堤漫步,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一位游客感慨地说:“高家堰的历史文化太深厚了,这里的每一处古迹都像是一部活的史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离开高家堰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慨。这片土地,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承载了我的梦想与希望,也让我感受到了最淳朴的人情温暖。使我忽然明白:我为何对高家堰如此眷恋——这里不是他乡,而是刻着生命年轮的故乡。那些救火时的烟尘、鱼塘边的星光、大堤上的脚印,早已长成了血肉的一部分。如今的高家堰,一边守着千年古堰的魂,一边奔着新时代的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家堰都将是我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千年古堰,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家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我,也将永远情系高家堰,这份情缘,如同洪泽湖的水,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高家堰,愿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璀璨夺目,愿你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我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你,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情感,那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与眷恋。
20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