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十二):走进沐浴沟
白鹿原上土谷有二,一为荆峪沟,一为沐浴沟。一北一南,一长一短。
沐浴沟,东起前卫镇大亮村西,头有三个分支,一支向北,二支向南。然后一路向西,在布村以东折向西南,一直到南边的侯村,此段土沟人称杨家沟,沟口同焦岱河谷相通。两岸所经,有杜家沟,罗家塬、王庄、阴坡子、田湾村、布村等村。
在杜家村和布村之间,主沟两侧也有支沟,南侧四条,北侧两条。
北侧支沟一在田湾村东,向西南延伸约1公里后与主沟汇合,一在布村东,向南延伸约1公里后与田湾沟及主沟汇合,该段是沐浴沟最宽的沟段。
下游,沟内有几处陡峭的悬崖,人们凿有窑洞,洞口离地面有一丈多高,当地人称之为“高窑”。这些窑洞半隐于崖壁之上,解放前,不仅是当地百姓居住之所,也成了他们的避难之地。旧时,许多穷人因逃壮丁和粮税而躲入此处,甚至藏匿数日。
沐峪沟内有常流水,源于杜家村南,离主沟东端200多米的树林中,具体位置为北纬34度7分27秒,东经109度12分31秒。源头为泉眼,汩汩流出,然后穿行于草丛之间,上游所经,或者隐于草下,或者流于地上,时隐时现。一路汇合其他泉水,逐渐变宽,最后显出明显的湿泥河道,沟也变深变宽。
沐浴沟河水平时并不深,但于夏季暴雨或秋季淋雨之季,原上的大量雨水顺支沟倾入,河水便会猛涨,某些河段的水面甚至可宽达六七米。上游房屋和畜舍近河者,常因洪水冲击而受损。彼之砒霜,我之甜蜜,下游一些胆大之人却会趁机冒险下水,捞取被冲下的木料或猪羊等物。
由于河床有高有低,河面宽窄不一,沐浴沟内形成了多处瀑布和深水潭,是人们观赏、游泳和戏水的好去处。
沐浴沟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浇灌着庄稼、果园、竹林和大片的芦苇,同时也养育着居住在此的村民。雍正《蓝田县志》的《水利》篇就说,“木峪沟水,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杜家村,居民引以灌田。”
上个世纪70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阴坡子和侯村分别在中游和下游修建了水库,分别叫王庄和沐浴沟水库,利用河水进行灌溉,受益匪浅。
沐浴沟水库南北长度足有三四里,东西宽窄不一,在半里和一里之间。两边高高的陡坡,树木茂密。人们称之为小山。水面清澈,两岸倒影其中,是垂钓休闲的好地方。平日垂钓之人不少,大多为西安市区或者更远地方的人,开车或骑摩来此。
关于“沐浴沟”名称的由来,民间传言它最早叫"母鱼沟"。并且有一个传说:以前被困在白鹿原鲸鱼原为两条,北边的是雄鲸鱼,逃走后形成了"鲸鱼沟",南边的是雌鲸鱼,逃走后形成了“母鱼沟”。
这个不过是民间根据“沐浴沟”的发音编造的故事,如同将荆峪沟讹为鲸鱼沟一样,时间当在清代雍正年间。
雍正《陕西通志》和雍正《蓝田县志》中将“沐浴沟”写作“木峪沟”,嘉庆《蓝田县志》中写作“木谷沟”,光绪《蓝田县志》同时写作“木峪沟”(属明德里)和“沐浴沟”(屯卫右一分)。后来有人将木峪沟也写作木鱼沟。
从以上情况看,“沐浴沟”的称呼似乎晚于“木峪沟”。但是,山西省稷山县太阳乡白池村高耀秦先生二〇一九年出示的《高氏家谱》记载,“且夫天地之间,水有源委,木有根本。惟溯源而知其流,穷根而识其本也。人之自命于宇宙之内,岂可不知其从出之源根本之地哉……始祖高十,自大明洪武元年,从陕西蓝田县南沐浴沟徙居山西绛州稷山县白池村……”。由此得知,该宗始祖高十从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由陕西蓝田县南沐浴沟徙居稷山县白池村,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一年。由此可见,“沐浴沟”名,最晚出于明初。而“木峪沟”的写法,属于县志误写。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奇怪的是,雍正《蓝田县志》的《水利》篇中已经指出木峪沟发源于杜家村,可见那时杜家村的名字已经出现,但县志记载的村庄中却无杜家村名,却以“沐浴沟”或“木峪沟”的名称出现。
以上情况只能说明,沐浴沟的历史相当悠久,曾经发生过多次人口迁移,如今的杜姓是清代雍正年间以后迁至本地,所以才有了杜家村的名字,但以往的“沐浴沟”名称还同时作为村庄的名称顽强的保留了下来。
关于沐浴沟名称的由来,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渊领兵路过于此,手下兵士在此洗浴,得名“沐浴沟”。后李渊在沐浴沟西岸修造神尧山庄。按照这个说法。沐浴沟的名称出现于唐代。
唐高祖李渊修建的神尧山庄并不在沐浴沟西岸,而在焦岱牛心峪内。
虽然这个传说有漏洞,但唐代出现沐浴沟名称,还是有可能的。
因为沐浴沟以西的布村,唐代就有闫姓居住于此,并建设了白鹰寺(《民国蓝田续志》写作白鹦寺)。白鹰寺后来做了小学堂,但其匾额一直保留了下来。而据《杜甫长安行迹图》,杜甫在白鹿原游赏的第一站就是白鹰寺。
那么,在唐时,高祖李渊来往牛心峪时,必从沐浴沟口经过。兵士在这里沐浴,也是顺理成章的。
沐浴沟名称的历史,大致如此。
今日的沐浴沟及两岸沟坡,树木茂密,遮天蔽日,百草丛生。正因为如此,保持了水土,使沐浴沟水至今长流。而湿润的水文,又使得植被茂盛,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老人们说,以前半坡和原塄上,豺狼和狐狸等野兽的身影屡见不鲜。专业的猎户曾在沟里猎取猫豹子、狐狸、野鸡和野兔,以此换取生活所需。
可以推想,在唐代时,这里还没有得到后世的开发,那时的植被,肯定比现在丰富,为鸟兽们提供了多么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
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原上土地单产有限,许多人家不得已住在沟里种地、种植果树、采集野生中草药,以芦苇编席售卖。如今,随着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大多数人已经搬迁到原上,沟里已经少有人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地人已经偶尔发现了鹿的存在。而古时原上,鹿群往来,才会出现白鹿。白鹿原因此而得名。
鹿的重新出现,给了我们多少暇想。希望沐浴沟,能够等得白鹿的归来。
附:【关于西村张氏后裔寻根谒祖的相关历史资料启示_中国家谱网】https://www.jiapu.tv/xingshi/146504.html